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建站 > 技术分享 >

王學軍在岳西縣白帽鎮土橋村駐村蹲點紀實

导读:

原標題:農村黨支部在扶貧攻堅中要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

王學軍</p>

  </div> 

<div id=

原標題:農村黨支部在扶貧攻堅中要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

王學軍在岳西縣白帽鎮土橋村駐村蹲點紀實

記者 徐國康 攝

深秋時節,大別山區金桂飄香,空氣中流淌著豐收的喜悅。

10月17日至20日,省委書記王學軍輕車簡從,深入岳西縣白帽鎮土橋村,與老區群眾同吃同住,共話民生冷暖,共商脫貧致富良策。

今日土橋換新貌

土橋村坐落在岳西西部邊陲,地處皖鄂兩省交界,是偏僻的深山村。

17日傍晚,山中暮色蒼茫。經過3個半小時長途跋涉,王學軍來到群山環抱中的土橋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桃花源”景象:一條蜿蜒的小河猶如玉帶穿村而過,一幢幢農家小樓掩映著青山綠水,整個村庄仿佛棲息在大山深處的一隻鳳凰。

省委書記此次蹲點,住在村民柯又生家。王學軍一下車就到房東家,與老柯坐在一處,拉起家常:家裡幾口人、種了多少地、收入怎麼樣、有什麼打算……賓主親密無間,歡聲笑語不斷。

簡單吃過晚飯,王學軍連夜聽取鎮村情況匯報。村黨支部書記李曉群介紹,過去“土橋是口鍋,出門便爬坡,一河分兩片,人心各是各”﹔現在,在黨的政策和各級各部門的關心支持下,村黨支部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團結帶領群眾加快發展步伐,全村面貌取得顯著變化。 2014年,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28元,村集體經濟收入97萬元,今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突破萬元。

第二天清早,王學軍來到村民廣場,參觀村庄規劃和建設展板,了解土橋發展變化歷程。目睹一幅幅今昔圖片,王學軍深有感觸地說,確實“舊貌換新顏”呀。他希望該村再接再厲,奮發圖強,立足自身優勢,用足用好政策,不斷加快脫貧致富步伐,著力打造“山水相融、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土橋”。

踏著平坦的水泥路,王學軍來到一幢兩層小樓前,村民李小洋邀請書記到家坐坐。看到他家樓下種著花草,樓上擺設整齊,屋內干干淨淨,王學軍贊嘆:“鄉親們都能像你們一樣就好了。”李小洋說:“托共產黨的福,才有今天的好日子。 ”王學軍說,這是黨的惠民政策帶來的喜人變化,也是你們辛勤勞動創造的豐碩成果,祝你們日子越過越紅火。

3天裡,走東家到西家,從村頭到村尾,王學軍先后走訪26家農戶。 “這幾年,我們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真是做夢都想不到啊! ”村民孟憲咸道出大伙兒的共同心聲。 “走路不濕鞋,做飯不用柴,吃水不用抬,垃圾不亂擺”,鄉親們如數家珍說變化,王學軍聽了喜上眉梢。他說,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隻要大伙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生活一定一天比一天好。

精准扶貧脫窮帽

山區群眾如何脫貧,省委書記格外關心。 2014年,土橋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共195戶501人。按照精准脫貧的工作思路,到今年底計劃脫貧300人,力爭到2016年全村實現脫貧。

村民徐家育前幾年靠低保過日子。王學軍問他:“主要有什麼困難?”“父母臥病不起,愛人又患重病。 ”“現在怎麼樣?”“終於甩掉了窮帽子。”在村干部幫助下,徐家育發展5畝茶葉、5畝油茶並承包村級環衛,家庭年收入5萬元左右。王學軍高興地說,看到你家打了翻身仗,我打心裡感到高興,希望繼續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靠勤勞雙手創造幸福生活。

村民李運華是“五保”供養戶。王學軍握著他的手,噓寒問暖:“身體還好吧?”“前段時間剛做手術。”“你恢復得不錯,平時村干部經常來嗎? ”“經常來,他們都很關心。 ”王學軍放心地點點頭。臨別,他親手給老人送上慰問金,並叮囑村干部要多關心困難老人生活,讓他們老有所養生活無憂,充分感受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土橋境內的馬踏山山高嶺大,部分村民世代住在山間,地質災害多,交通又閉塞,生活很困苦。該村決定分期分批將120多戶搬遷下來,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31戶完成搬遷。

19日下午,王學軍來到馬山片易地搬遷點看望鄉親們。坐在柯煥來家新房的客廳裡,王學軍問他:“什麼時候搬下來的? ”“今年春節前。 ”“現在生活怎麼樣? ”“比山上好得太多了。 ”“鄉親們還滿意嗎? ”“大家都滿意,都感謝黨和政府。 ”王學軍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指出,易地移民搬遷是精准脫貧的一個重要渠道,各級各有關部門要科學統籌,加強規劃,加大支持,逐步把交通閉塞、生活不便的群眾搬遷出來,確保他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孩子是發展的未來。王學軍來到土橋村教學點,看望在校學生。教室裡,一年級學生正在聚精會神做作業,王學軍走到課桌旁,俯下身看他們一筆一劃寫字,對豐富的教學內容和靈活的教育方式表示肯定。他指出,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要下功夫抓好鄉村教育,讓農村孩子接受更好教育,獲得更多改變命運的機會,從根本上改變貧困地區的面貌。

特色產業鋪富路

漫山遍野都有寶,致富門路哪裡找? 2013年以來,土橋村圍繞“山上油茶山下花”的發展思路,培育特色農業,推動多種經營,打造油茶園、玫瑰園、丹參園、綠化苗培育園、藥材種苗培育園,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王學軍沿著崎嶇山路來到金華組油茶基地考察。一些村民正在山坡上清除雜草、撫育油茶。王學軍與村民孟海源攀談:“平均畝產多少?市場價格怎麼樣? ”聽說農民戶均油茶收入超3000元,王學軍鼓勵他們應用先進技術,加快茶園改造,提升產品質量,增加更多收入。

致富能手李岳峰返鄉創業,培育11畝紅葉石楠和海棠、10畝丹參和牡丹,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王學軍問:“發展中有沒有困難?”他回答說:“其他都很好,就是資金周轉有點困難。 ”王學軍叮囑有關負責同志,要打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血脈”,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引來更多源頭活水。

一枝小玫瑰,做成大產業。李有慶創建慶源生態發展有限公司,發展玫瑰園280畝,興建玫瑰幼苗大棚3座、玫瑰加工廠1座。王學軍對他的經營頭腦表示贊賞,要求他發揮原生態優勢,打響本土化品牌,在富裕自己同時,帶動更多群眾致富。

村民李恆啟忙著加工茯苓,王學軍主動上前幫忙。他拿起菜刀,比劃一下切片厚度,穩穩地切了下去。隨著他手起刀落,一塊塊茯苓片平整光滑、厚薄均勻。李恆啟見狀,深表欽佩:“您切得真好!”王學軍謙虛地說:“我是業余的,你們才是專業選手! ”現場響起一陣歡快的笑聲。

在太平畈中藥材基地、中心村庄苗木基地,王學軍來到田間地頭,看墒情、問品種、話效益,要求培育優良品種,擴大種植面積,延伸產業鏈條,進一步提高綜合效益。

山還是那座山,地還是那些地,但思路一變天地寬,越來越多的山區農民依靠特色經濟走上了致富路。

夯實根基帶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