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张康
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各种各样的高科技产品。但很多老人却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高科技产品的出现,甚至出现对高科技的抗拒心理。记者对此现象进行了调查采访。
新买的智能手机“玩不转”
日前,家住德城区的方琳遇上充话费赠手机的活动,便买了一部智能手机送给老妈。回家后,她耐心地教老妈如何使用手机,如何打开微信,如何跟别人视频聊天。没等介绍完,方琳的母亲已经开始迷糊了,这个操作刚记住就把那个操作忘了。方琳便连画带写地在白纸上详细写下了手机的操作流程。
可等方琳周末回家,却发现老妈还用着以前的老年机。母亲告诉方琳,就算看着说明书她也不会操作,别说打开微信视频聊天,连简单的打电话都不知道按哪里。
对老年人来说,几千元的智能手机还不如两三百的老年机好用。对此,方琳很无奈,一个好好的智能手机就这样被闲置了。
李先生“双十一”时为父母抢购了一台新款电饭煲。这个电饭煲有蒸米饭、熬粥、煲汤等十多种功能。他将电饭煲送到父母家中并教给老两口使用方法,教了一中午,两位老人也只学会了怎么熬粥。
第二天,李先生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电话里母亲十分着急,称粥熬好了却忘记按哪个键打开锅盖,而且不知按错了哪里,电饭煲一直发出“滴滴”的声音。李先生赶紧请假回家帮父母查看情况,从那以后老两口再也没用过电饭煲,重新回到了蒸锅熬粥时代。
老人出现抗拒科技心理
出门扫码骑车、买单扫码付款、网上购物、网上交费、扫地机器人……如今人们的日常生活几乎都与移动互联技术紧密相连。老人对新鲜事物接受较慢,有时不仅玩不转智能家电,在生活上也变得“寸步难行”,不少老人对此感到委屈,甚至产生抗拒心理。
62岁的孙女士跟很多老年人一样勤俭持家,很少打车。上个月的一天,孙女士和老伴儿打车去医院体检,因住的位置偏僻,两人在家门口等了快20分钟,终于拦到一辆出租车。刚准备上车,司机却说自己是来等人的。起初两人还以为司机是拒载,后来一位年轻人拿着手机出来找车,才知道人家是通过打车软件预订的车。“打车本来就是图方便,现在反而更不方便了,还不如坐公交车。”孙女士叹息道。
在对老年人的随机调查中,记者发现,日常生活中玩不转高科技产品和不适应网络生活的老年人并不在少数。过半的老年朋友表示,对智能家电并不了解,生活家电用品智能化对年轻人很适用,而对老年人来说只能“干瞪眼”。
对生活家电产品,他们的共同心愿就是:简单、方便、好用。而在日常生活中,老人们也提出,希望能够多考虑老年人的感受,生活中不要太网络化,不然老年人出门都成难题。
社区开设智能手机培训课
虽然一些老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的愿望很强烈,但平时子女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耐心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往往是教了几次没学会就放弃了。年轻人认为很简单的操作,在老年人那里却可能要重复许多次才能学会。为此,德城区新湖街道办事处南龙社区居委会曾专门为老年人开设过智能手机、电脑学习课程。
2016年德州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10多位志愿者来到社区,为老人上了为期两个月的手机、电脑使用课。社区党支部书记宋雅宁说,目前社区的老人们学习智能设备的诉求主要集中在智能手机上,如拍照、微信等。
关于教学,一般是先重复多次给老人讲解,加深对方的印象,然后将操作的步骤详细写下来,让老人带回家慢慢琢磨。如果老人还没有学会,就再次重复以上步骤。久而久之,只要老人们愿意学,总能学会的。
在志愿者的耐心教学下,许多老人都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65岁的付老太,视频聊天、发朋友圈动态等功能都已经熟练掌握,经常通过微信和子女视频聊天。
心理专家:正确认识科技带来的变化
就此现象,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于欣说,老年人对科技的“抗拒”,既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一般来讲,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视力、听力和反应能力都会有所下降,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摆脱科技恐惧症其实并不难,老人们只要放下思想包袱,肯学就成。
其实,很多时候老人们并不是不愿意学习,只是因为觉得自己并不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些高科技,所以才产生了一种恐惧或者说是抗拒的心理。但老人们若是放下这些思想包袱,就能够很好地学习这些东西,让高科技产品帮助自己丰富日常生活。
此外,老人对科技的抗拒现象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建立更好的帮扶体系,而不是靠老人自己通过学习来融入信息社会。社会应该更加适应老人的需要,考虑到老人群体的需求,而不是让他们费尽力气去学各种新鲜东西,被动地去做这些事情。
于欣说,不可否认有很多老人愿意主动学习新科技,但是仅靠老人学习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她认为,社会应该建立一套关怀体系,让老人能够在其中得到关爱,这样才是真正对老年群体的尊重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