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手机 >

造物者之吻:中国手机“爆改安卓”的这些年

导读:

造物者之吻:中国手机“爆改安卓”的这些年

造物者之吻:中国手机“爆改安卓”的这些年

如果我们把时间倒回去智能手机刚兴起的那几年,回到iPhone早先几代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还记得这样一个画面?用苹果的朋友会对安卓用户说,安卓那么卡,我实在不知道怎么用。

那时候,苹果还频繁地与肾这个器官联系在一起,安卓手机相对高端点的还是HTC和三星,魅族和小米才崭露头角。而安卓必然会变卡顿和缓慢,似乎是个常识问题。为了解决这个它,网上流传着各种安卓刷机教程、一大堆清理内存的APP,以及无数《教你让安卓不卡的10个绝招》这样的文章。

沧海桑田,不过因循几年。

让我们回味一下今天,身边还有因为安卓卡顿而坚持不用安卓的吗?即使偶尔有人发出这种声音,似乎也马上会被朋友回怼过去“你几年不用国产手机了”?反而知乎和B站上,流传着的是“给美国人安利EMUI”这样的故事。

造物者之吻:中国手机“爆改安卓”的这些年

不经意间,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国产手机的高端定位,也很少有人还觉得安卓用几个月就会卡到不能开机。

但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可能大多数时候我们没空回头仔细琢磨。事实上,从移动终端格局初现,中国手机群落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安卓的优化和改进。直至今天,我们会发现中国用户享受的移动终端体验,几乎已经变成了“另一个物种”。

而这条“造物之路”并不好走。回顾这些年中国手机对安卓的一路“追打”,我们或许会惊觉,原来这些年手机厂商、开发者和万千用户一起,完成了一件有点了不起的事情。

安卓的功也过也

原生安卓的卡顿问题,是前些年移动互联网刚兴起时,硬件圈讨论最多的话题。但是开始回顾故事前,还是有必要再归纳一下安卓从诞生第一秒起就注定的是非功过。

2003年10月,Andy Rubin等人创建了安卓公司。从最开始,这个项目就是希望在Linux基础上打造一个有利于极客们随意开发的OS系统。

2005年,谷歌收购了刚刚成立22个月的安卓,并在此后完成了这一项目的持续优化与多边测试。2007年,谷歌以Apache免费开源许可证的授权方式,发布了安卓源代码。2008年,在苹果正式改称IOS之后几个月,对外发布了安卓1.0版本。

移动终端最终只留下了iOS和安卓,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两个系统恰恰走向了两个极端。与iOS一切都被框定,只能严格按照苹果的规矩来做开发不同,安卓的最强优势就是它超强的灵活性与适应能力。

它能适应最低端的手机配置;把所有路径对外开放,哪怕一个网页都能安装应用;简单的安卓开发,近乎可以速成。

客观来说正是这些特质,才使得智能手机兴起之初,大量的手机厂商、应用开发者、互联网创业者,以及大多数不想卖肾换手机的用户,能够进入智能移动终端这个新世界。

但是成也开放,病也开放。安卓就像修建了一座足够广阔的城市,但是从设计之初就没打算在城市里安置任何市政管理系统。车随便进,人随便住,垃圾随便堆,最终导致了安卓广为诟病的“必卡”问题。

造物者之吻:中国手机“爆改安卓”的这些年

综合来看,从技术规则上有三件事决定了安卓一直为人诟病的缓慢和卡顿:1无节制开放的应用接口,导致安卓更可能加载垃圾软件;2每个应用的缓存文件都在安卓系统中进行堆积,造成系统会越用越卡顿;3安卓执行Java代码,采用的虚拟机转换机制,导致应用的运行速度缓慢。

这三个“原罪”式的问题,虽然在安卓的历次更新中得到了大幅度缓解,但在本质上并没有解决。

好在这不是安卓故事的终点,而是中国软件工作者的起点。

开启中国式交互

虽然安卓的卡顿问题从来都是“第一黑点”,但中国开发者对安卓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解决卡顿,而是改变交互。

客观来说,谷歌发布的原生安卓是有自己的交互理解和审美设计的,然而其确实更加符合欧美用户一贯的审美体验。另一个安卓的问题在于,中国用户是连接不上大量谷歌服务的。手机厂商必须给微信、淘宝、O2O这类“中国式移动服务”安排好入口。

于是从2010年开始,手机厂商陆续踏上了深度定制安卓交互的道路。其中最有名的商业案例,是从MIUI起家的小米。MIUI率先取消了安卓的应用抽屉设计,将其改为类似iOS的桌面平铺设计。搭配简练精美的设计语言,奠定了中国用户独特的安卓习惯和交互审美理解。

造物者之吻:中国手机“爆改安卓”的这些年

当然,中国手机改变安卓交互也不是只有MIUI一种模式,比如主打海外市场的一加,就采取了尽量贴合原生安卓设计的定制模式。此后,深度定制的UI系统开始成为安卓阵营国产手机的标配,让国产手机从系统外观上就变成了独立的物种。

这可能是大部分用户都能直观感觉到的安卓变迁史。但在这之后,国产手机“爆改安卓”之路开始走向了关键问题——卡顿,终究是用户体验的死敌。

华为的深层行动

如果说,安卓手机在中国市场的崛起,与改造交互设计密不可分。那么华为的近几年的强势崛起和走向高端化,则始终伴随着另一条主线:对安卓进行系统级的深层改造。

这个行动开启于2016年,伴随着Mate 9发布的EMUI 5.0中,有一个十分直接的能力,叫做“天生快一生快”。当时华为为此给出了一个著名的承诺:安卓18个月不卡顿。

造物者之吻:中国手机“爆改安卓”的这些年

上文已经说过,安卓的卡顿主要来自各个应用会带来大量碎片化文件。由于安卓是直接架构在Linux基础上的,其文件系统在最初并没有考虑碎片文件的快速回收。而安卓又可以随意安装应用,这就导致每个应用的缓存、副本都会产生大量文件碎片,最终把文件系统堵死,造成卡顿,这也就是那几年我们已经习惯要经常清理文件碎片的原因。

这是当时安卓最大的槽点,也是华为在开启高端化战略时,必须在基础软件层面解决的首要问题。最终华为的解决方案,是把安卓原生的文件系统,由EXT格式换成F2FS格式,从而使手机可以极大程度上避免文件碎片。

F2FS格式最开始是三星一位技术人员发明并开源的,但是出于各种原因,三星并没有敢于直接替换安卓的文件系统。而这个好比器官移植的“安卓手术”,却在华为数百人团队的努力下,在中国做成了。

最终结果,是从EMUI 5.0开始,用户就可以不再手动清理碎片文件。当年我们习以为常的动作,如今已经成了可笑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