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象,像“蜂擁而至”、“千人瘋搶”、“不可思議”這樣的極度溢美之詞會出現在海外市場的中國手機品牌身上。
和國內消費者搶購iPhone手機一樣,國外也出現了消費者排隊購買中國品牌手機的火爆場景,甚至連一向品牌自尊心很強、對品質極為挑剔的日本用戶也對中國品牌贊不絕口。
從過去“低端低價”的代名詞到成為“非洲手機之王”,再到歐洲和日本等高端消費市場的“千人瘋搶”,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手機品牌,用創新力量和服務能力詮釋了中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
國產手機歐洲市場“牆外花香”
□記者 任麗穎 布魯塞爾報道
近年來,國產手機穩步崛起,除在國人心中的品牌形象、認可度大幅度提升外,對於海外市場的積極拓展也使得國產手機能夠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萎靡的情況下依舊“牆外花香”。與此同時,在樂觀的數據背后,歐洲理性的消費觀念和高碎片化的市場也讓國產手機面臨品牌認可度、覆蓋渠道等諸多方面的挑戰,拔得頭籌的願景尚需時日。
歐洲市場異軍突起
根據研究機構Canalys的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歐洲智能手機市場整體不斷萎縮,其中三星手機出貨量降幅最大,同比超過10%,蘋果手機的年銷售額也下降了6%。
研究機構Counterpoint副總監Tarun Pathak在評論智能手機市場的下滑時表示,智能手機出貨量的下降,可以歸因於美國、中國和西歐等發達市場更換手機周期的延長。
“智能手機原始設備制造商試圖通過添加人工智能、多攝像頭組件、全屏顯示器、指紋掃描儀等功能來推動銷量,但由於缺乏突破性創新,而且設備制造商提供的設備價格更高,消費者對設備的持有時間也變長了。”Tarun Pathak說。
盡管環境如此低迷,根據研究機構Canalys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智能手機憑借6000余萬部的出貨量佔據了歐洲整體市場份額的32%,與2017年相比增長了27%。
其中,華為公司2018年的市場份額更是增長了54%,其第四季度的銷售額佔歐洲去年整體第四季度銷售額的23.6%。據Canalys估計,照此趨勢,華為2019年的銷售額在歐洲很可能穩居第二,並至少在9月下一代iPhone更新前保持這一地位。
其他國產手機品牌在歐洲市場也表現良好。比如,在國內屬於小眾品牌的一加手機卻贏得了歐洲人的青睞,目前在歐洲地區其銷售額正以每年60%至70%的速度增長。在過去26個月,該品牌手機始終排名芬蘭運營商Elisa手機單品銷量第一。Counterpoint 2019年4月發布的數據顯示,一加手機躋身2018年全球高端智能手機(售價400美元以上)市場份額前五。
在國內以“性價比”著稱的小米也受到了歐洲人的歡迎。去年5月份,小米正式進入法國、意大利、英國等西歐重要市場,在短短半年時間裡,小米躋身西歐市場銷量前五,成為增長最快的手機品牌。小米之家在法國的第二間店鋪開業時,甚至迎來了“千人瘋搶”的情況,連店內的員工都表示“不可思議”。
抓住細分市場機遇
“中國品牌有機會取代市場上現有的其他地區品牌,例如,華為、小米等公司帶來的競爭令對手們感到震驚,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規模來對抗歐洲較小的品牌。”Ben Stanton說。
同時,分析人士認為,國產手機具有競爭力的價格和創新功能對歐洲消費者的吸引力越來越大,而歐洲地區的市場進入壁壘比美國要低。
小米公司高級副總裁王祥在今年2月份參加世界移動通訊大會並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2017年,小米公司在西班牙開設了第一家歐洲門店,希望到2019年年底在西班牙運營超過150家門店。
“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目標。”王祥說。
一加手機也在2018年3月宣布與瑞典電信巨頭Telia達成戰略合作,並於當年10月15號宣布其6T產品會在O2、EE、Vodafone等歐洲大型運營商的門店銷售。2019二季度,一加將分別與英國運營商EE、芬蘭運營商Elisa合作推出5G商用手機。
Counterpoint分析師Shobhit Srivastava指出,中國手機制造商具有較強的價格競爭優勢,在新興市場的中低端價格領域推動其業務的發展。
“中國的手機制造商們會進一步細分市場,瞄准那些買不起旗艦設備的用戶。當然,考慮到許多新興市場的宏觀經濟因素,未來仍面臨許多挑戰。要讓用戶在短期內從功能手機轉向智能手機,僅僅價格實惠也是不夠的。”Shobhit Srivastava說。
后續發力空間大
一加手機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歐洲運營商市場的運作方式主要是通過用戶購買合約機來積累經營毛利,因此設備對運營商來說是種工具,或一個中間手段。
“歐洲市場其實已經非常成熟,市場空間不像中國和印度這麼大,處於一種需要緩慢推進的狀態。運營商會非常在意用戶對它的品牌印象,消費者對於價格的敏感度並不是很高,這是國產手機進入歐洲市場最大的困難,品牌力的打造需要時間沉澱。”一加手機的工作人員表示。
對此,國內的部分手機廠商開始選擇同全球其他知名品牌“聯手”推廣自己,除了技術上的考量外,也希望借助合作伙伴的品牌沉澱進行“自我改造”。
除品牌認可度外,Counterpoint研究總監閆佔孟在此前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渠道的覆蓋能力也是目前中國廠商在歐洲面臨的最大挑戰,運營商依然主導著歐洲大部分國家的市場,份額佔比在60%左右。
“開放渠道也需要進入,但是運營商渠道需要長期的關系積累。另一方面,如何獲得較有力的補貼也是國產廠商需要面臨的問題。”閆佔孟說。
此前,Canalys分析師也認為,從渠道上看,西歐和中東歐是不同的市場。在西歐,運營商渠道佔據了將近一半的市場,是所有廠商不可繞開的銷售渠道,需要花時間去經營。但隨著整個西歐的通信付費模式向后付費轉換,釋放了更多中、低端智能手機的空間,這無疑也是華為和小米以及其他中國手機廠商的機遇。
傳音手機成“非洲手機之王”
務收入超過154億。憑著高性價比和實用功能,傳音手機贏得了當地民眾的信賴和歡迎。
不過,傳音也有憂慮。在招股書中,傳音提到,其“雖然在非洲和印度市場取得了較高的市場份額,但未來如無法保持產品的技術創新,持續提高產品品質和服務水平,則可能面臨客戶資源流失、市場份額下降的風險”。
目前,傳音分別在中國上海和深圳建立了自主研發中心,並與尼日利亞和肯尼亞等地的研發團隊緊密合作,研發人員超過1500人,主要集中在手機產品硬件、軟件及移動互聯網開發。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控制雲平台建設、5G手機射頻技術預研項目等是傳音正在進行的儲備研發項目。
另外,傳音還推出了數碼配件品牌Oraimo和家用電器品牌Syinix,產品包括智能手環、移動電源、藍牙耳機和電視、冰箱、空調、洗衣機等。
阿裡夫告訴記者,非洲未經歷過PC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已成為許多非洲用戶連接互聯網的主要途徑。據GSMA預計,2025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將達6.3億移動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