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日内瓦/武汉11月7日电 综述:“中国为世界树立了榜样”——中外代表热议习近平主席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新华社记者
从长江之滨的“国际湿地之城”武汉,到莱蒙湖畔的“国际会议之都”日内瓦,习近平主席5日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在两地会场内外引起国际组织和各缔约方代表、中外湿地和环保领域专家的强烈共鸣和反响。
他们称赞中国领导人高度重视对湿地保护以及中国在湿地保护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认为中国秉持的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正启迪世界,也必将助推全球湿地保护进程。
布基纳法索与会代表穆罕默杜·蒂恩德雷贝奥果说:“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取得很多进步,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以注重和谐的方式进行的,这非常重要。保护湿地是中国领导人特别关心的问题之一。在这方面,中国为世界树立了榜样。”
斯威士兰与会代表桑迪莱·古梅德泽对新华社记者表示:“习主席的致辞令人耳目一新。”他说,世界各地的湿地正在遭受损失和退化,“当你听到领导人强烈地表示要减少对湿地造成的损害和损失,这很重要,也很鼓舞人心”。
“习主席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包括了生态文明,这令我非常敬佩。”《湿地公约》东亚地区中心执行主任徐昇吾说,“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和整个社会认识到包括湿地在内的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我观察到中国地方政府采取很多行动,为保护湿地和生态系统做了大量工作。中国在湿地保护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徐昇吾表示,他完全认同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所强调的应该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我们和湿地共生,人类从湿地受益。我们需要尽量减少对湿地的干扰,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从湿地所获的益处。”他认为习近平主席的致辞阐明了气候变化与湿地的关系。“湿地可以为我们所用,这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策略的基本要素之一。”
泰国水资源专家披帕·如昂表示,欢迎并支持中国将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希望向中国学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技术,例如调查种群数量的方法。他说:“这次主会场设在长江之滨的武汉。长江有很多湿地,文化蕴含丰富。中国积极保护和利用湿地,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肯尼亚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对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呼吁增进湿地惠民福祉的倡议印象深刻。他强调指出,习近平主席的生态文明思想真正抓住了环境保护的本质,反映了中国在促进环境保护可持续性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没有环境的可持续性,世界经济就无法实现稳定增长。
法国驻武汉总领事胡建谊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一理念越来越被全世界接受,法国人民也越来越接受“天人合一”思想。希望各国都重视对湿地的保护和修复,让湿地为全世界人民造福。
多年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中国首席代表哈克尼斯见证了中国生态环境的巨变。他说,中国在保护湿地领域实现了大跨越。经济社会合理的发展诉求和维系生态系统间经常存在困难的权衡,其他国家可向中国学习如何致力于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大自然不以国界划分,保护环境首要是各国民众合作并找到共识”。
“中国已成为全球湿地保护领域的先驱者。目前中国有13地列入‘国际湿地城市’,是全球数量最多的国家。”上届缔约方大会主办国阿联酋与会代表、阿联酋驻华大使阿里·扎希里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今年6月起施行,中国湿地保护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明祥说,把更多重要湿地纳入自然保护地,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的倡议切合实际。
作为打造小微湿地的典范,重庆梁平入选了新一批“国际湿地城市”名单。梁平区委书记钱建超说,中国在拯救和恢复全球湿地生态系统方面彰显了大国担当,湿地保护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令人骄傲和自豪。梁平将不断深化拓展以小微湿地为特征的创建成果,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湿地保护事业中展现作为、作出贡献。
(责编:杨光宇、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