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县青驼镇大冯家楼子村是省级美丽乡村、省级传统村落和省级卫生村居。全村共有377户、1017人,几年来,该村紧紧围绕红色文化遗存保护、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加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等核心工作,多举措打造红色文化特色村品牌。
一、着力打造以“临费沂边联县旧址”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发展品牌。一方面,对村内的古石屋、古泉、石浪沟、古哨门、古石碾、古上马石、冯氏祖林、冯氏谱碑、千年银杏树等历史文化古迹加强保护措施,对村内这些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存加大保护力度,坚持以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振兴为目标导向,做到改造开发与红色文化保护并重。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历史文化建筑和历史实物保护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明确责任,加强监督管理,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中严格审核和监督程序,对村外围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公路扩建等涉及历史文化建筑问题时,加强与县镇文保、规划及建筑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对专家没有审议通过的项目,严禁开发建设,避免单纯为了经济效益而降低历史文化的整体空间和环境价值。同时,通过成立村历史与红色文化保护小组、制定有关文化遗存保护内容的《村民公约》、健全完善管理配套制度、印发相关宣传材料等措施的落实,使全村老少人人关心关注村内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遗迹、建筑物保护工作,通过正面宣传引导,提升了全村保护历史红色文化遗存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进一步放大了全村历史红色文化遗存的影响力。
二、着力做好以“红色文化文物”为核心的革命文物征集工作。第一,准确界定文物征集的时间节点。以1938年冬至1945年底为时间脉络,以山东纵队4支队和随营学校、八路军山东纵队2支队2营进驻本村到成立临边联县委等重大事件为见证实物,以在边联县留下光荣足迹的革命先辈为主要对象,深入社会、深入周围村庄、深入文物旧货市场寻找征集与边联县相关的革命文物。第二,适当拓展文物征集范围。决定以边联县五年工作期间的革命文物和名人文物的征集为主,注重社会生活中文物的调查征集,挖掘与这期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既增加文物征集收藏的真实感,又适度调整文物征集的范围,形成有专题、有系列的文物收藏体系。第三,适当拓宽文物征集信息广度和深度。围绕文物征集需要线索,通过查找革命人物回忆录、利用传统新闻媒体、网络等各种平台和渠道优势,广泛发动干部群众,调动社会力量,密切注意文物线索,做好细致的信息调查,顺藤摸瓜,提供有价值的文物征集线索,征集有价值的文物。第四,在征集好革命文物的同时,以鲁南“冯”姓发源地为辅助,加强村史馆建设,打开冯氏与外界广泛交流窗口,实现从传统封闭性向现代开放性转化。
三是着力做大以“红色乡村旅游”为核心的沂蒙精神文化载体。一方面,走活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全面释放乡村振兴工作活力,健全完善村级组织、制度机制,发挥好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快形成农村经济发展新业态,注重运用“互联网+现代农业”重构农业经营体系,因地制宜选择确定项目,培育农产品品牌,积极争取资金扶持,在管理上做到“实、真、细、精”,进一步固化以沂蒙精神和红嫂精神为底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并将省级传统古村落这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形成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的多元化人文景观。立足美丽乡村发展定位,统筹自然景观、农家乐、特色小吃、休闲度假、自由采摘等项目,使游客吃、穿、住、行都能充分体验出“新奇”,不仅搞活了第三产业,提高了群众收入,更吸引众多的未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另一方面,加快美丽乡村进程,围绕提升乡村旅游红色文化品味,力促价值最大化。通过科学规划、长期投入和全民参与,凝聚“人人参与保护环境、好的生态人人受益”的共识,进一步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第三,突出把宣传党的农村方针政策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引导全村群众转变观念,培养文明生活方式,努力营造农村法治、农业生产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着重从文化、德育方面承接并延伸新时代乡风民风,组织丰富多彩的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文明素养、文明习惯,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在传承沂蒙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中更加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