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中国快速的城市化,一些城市的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达不到经济发展、城市发展的新要求。对此,城市规划师关彦斌表示:目前形势下,城市应该改造基础设施,谋求人、城市、自然共生。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生态、城市空间与基础设施并置,具有普遍性。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支撑着城市发展,维系着城市运转,往往因为经济与环境原因,被安排在城市边缘地带。四十年的快速城镇化,剧烈改变城市空间,早期修建,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基础设施,连同周边的生态绿化空间,被城市中心区包裹,不少被纳入到中心区范畴。生态空间、城市空间与基础设施的同时存在,在中国大城市中具有普遍性,改造价值独特。
对此,规划师关彦斌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以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地区城市设计及核心区详细设计的研究为例,它就是很好的城市规划样本。这个项目采用“地区城市设计研究+上盖公建设计研究”同步推进的方式。设计研究延续了生态、城市与基础设施的时空并置,用设计赋能,实施公共化改造,将灰色基础设施转化成为缝合自然与城市的公共活力界面,在城市中心营造物种公平,开放共享的生态型城市客厅。”
铁路、高架公路、污水处理厂等大型基础设施布局在城市外围是通行做法。放眼世界,区位改变后,灰色基础设施纳入中心城区,会带来空间切割、环境污染等不良效应,抑制周边空间价值。创新设计思路,进行公共化改造,往往能消解不良影响,带来巨大的空间效益。
同时,关彦斌还列举了国际上知名的规划项目,比如“纽约高线公园”。高线公园由废弃的铁路货运专线高架桥改造而来,沿哈德逊河纵向展开,共2.33公里长,沿途穿过22个街区,改造功能包括居民楼、写字楼、画廊、酒店和商场,改造赢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成为国际设计和旧物重建的典范。
纵观国内外的改善案例,关彦斌总结其规律说:“西方城市化推进平缓,基础设施被纳入城市中心时往往服役期近满;中国城市化速度快,基础设施正值壮年,具有较长的生命运营周期,基础设施职能必须保留,开发型改造难度大,而立体化、复合化改造进行生态修复与公共活化,成为更优解。”
正如当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发出的呼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关彦斌认为: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城市发展与人们美好生活共振,这是当下,以及未来规划师们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