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至图⑧依次为本报重庆分社记者王欣悦(右),上海分社记者巨云鹏(右),西藏分社记者徐驭尧,经济社会部记者李心萍(右),海南分社记者赵鹏(左二)、孙海天(右二),云南分社记者李茂颖(右),安徽分社记者田先进(右),人民网记者顾斐菲(右)在“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深入采访。
连日来,人民日报社派出多路记者,参加2023年“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他们奔忙在城市乡村,探访工厂车间里一线工人铆足干劲抢抓生产,田间地头种粮大户精心管护农田设施,物流运输线上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保障运输通畅……
锦绣江山如画卷,纵横当有凌云笔。本版刊发几位记者的采访感悟,以展现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记录伟大时代的奋斗风貌。
——编 者
物流园里 看见活力中国
本报记者 侯琳良
“新春走基层”期间,我在山东寿光走了一圈。1月11日凌晨,我实地探访农产品物流园,走进蔬菜大棚、蔬菜合作社、村卫生室等地,对蔬菜种植和运输有了更深的认识。
当下正是蔬菜流通的重要时期,寿光连接人们的春节餐桌,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生动缩影。一个个场景、一段段讲述、一个个故事,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注脚。
在寿光,我感受到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奋斗的劲头十足!在农产品物流园,蔬菜经销商纪振男凌晨三点就开始忙碌,满心欢喜:菜花不愁卖了,开始挣钱了!在东斟灌村的蔬菜交易市场,打包一盒盒彩椒,装上一辆辆卡车,准备发往成都等地,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在洛城街道卫生院,走进发热门诊、呼吸科住院区,看到药品充足、床位充裕……
彩椒菜农黄志强让我印象深刻,他接受采访时话不多,但说起今年计划时充满期待:今年市场旺起来,要好好打理自家的蔬菜大棚,让日子像这辣椒一样红!同行的寿光市委宣传部同志感慨:寿光人正铆足劲,抢抓发展新机遇!
物流园人头攒动,卫生院秩序井然,红辣椒映红菜农的脸……从蔬菜之乡的蔬菜交易红火,看畅通国内大循环;从菜农憧憬2023年红火生活,看提振经济的强烈信心。物流畅起来,信心强起来,在寿光,我看到一个活力中国、一个红火的2023!
建设工地 体验赶超热潮
本报记者 罗艾桦
重大项目建设是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抓手。跑好“第一棒”、按下“快进键”、夺取“开门红”……广州一些重大工程为抢抓进度,假期也不停工,加紧建设。
今年“新春走基层”,我首站选择了中建铁投广州(黄埔)威创智慧园工地,跟工友们一起逛花市、写春联、吃团圆饭……新年伊始,广州强调“坚持产业第一、先进制造业立市不动摇”。威创智慧园项目交付后,将用于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这里,跟主动留下的外地工友们共迎新春,格外有意义。
1964年出生的潘世富来自河南新县,在中建三局工作,曾先后在珠海横琴口岸、广州星河湾等项目工作。他已记不清有多少个春节是在工地度过的。“明年就要退休了,这个项目是最后一个了,站好最后一班岗,意义尤为不同。”采访中他说。
这个城市还有很多个“潘世富”,把年华奉献给城市建设,用勤劳踏实,跑出工程建设的“加速度”,描绘出欣欣向荣的未来生活。
“开吃啦!”采访结束后,潘世富被工友拉到饭堂吃团圆饭。他说就算离开岗位,也会经常回来看看。我想,广东改革发展先行一步,身处其中的人们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必要性的感受更深。春风浩荡征途新,扬帆破浪正当时。相信老潘再回来走走转转时,一定会自豪于自己参与建设的这座城市,已经在春天的故事里再叙新篇。
繁育基地 探访产业振兴
本报记者 王锦涛
在甘肃,洋芋、土豆、马铃薯,曾被戏称为定西“三宝”,这背后是定西人的自嘲。如今,马铃薯产业链不断延伸,当地人感到发自内心的自豪。改变的底气何在?带着这个问题,我来到这里实地探访。
“新春走基层”时,从地头仓储窖到公司生产线,从农民的新房子到科研所的育种棚,每到一处,我都倍感振奋:振奋于群众的干劲、企业的拼劲,振奋于大伙儿相信马铃薯能成大产业,土地能生金。这方曾被联合国专家评价为“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土地,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
育出“金种子”,才能结出“好果子”。同行的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开发办公室的同志介绍:安定区年产7.5亿粒优质脱毒种薯,销往内蒙古、四川等省份,出口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埃及等国家。
种子好,还得愿意种。在鲁家沟镇将台村,1988年出生的李军,是村里最年轻的“老农民”。李军说现在种地靠科技,从播到收都有农机具。种子政府帮购,肥料补贴八成,地膜补助1/3,今年他打算再多种138亩马铃薯。
现代农业企业,对发展现代农业十分重要。马铃薯产业如何延伸产业链、提高科技含量?在一家马铃薯全粉加工企业,透过玻璃墙,我看到原料入口处还是一颗颗沾泥带土的马铃薯,12道工序后,已是一袋袋雪花白的马铃薯全粉。
天寒地冻,踏雪进棚。在定西市马铃薯研究所,马铃薯脱毒种苗上,白色绒毛泛着亮光,正点亮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设施农业 见证红火日子
本报记者 邵玉姿
棚外白雪皑皑,棚内绿意浓浓。今年“新春走基层”,我来到河北省滦平县,探访蔬菜大棚。近年来,滦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扩大设施蔬菜种植规模。如今,平均每天有60吨蔬菜从这里的大棚出发,走向京津市民的餐桌。
时隔6年再来,变化很大。一变在数量。滦平“八山一水一分田”,“一分田”仅蔬菜大棚便有2000余座。二变在质量。土墙变砖墙,水泥拱架升级为钢管拱架。当地还在土壤贫瘠地块引进种植珍稀食用菌,推动设施农业提质增效。三变在产量。大棚升级叠加品种优化,产量效益连连提升。
走进大棚,看的不仅是丰收的景象,更是群众增收的图景。在滦平新硕农业发展公司,近八成职工是当地村民。大棚里,当我说起蔬菜长得好,管护员马桂兰马上接起话头说:“日子过得更好。”我还遇见了37岁的村民申雨阳,虽是残疾人,但他在公司里削菇削得最快,收入最高。自信乐观的他深深感动了我……
滦平设施农业的发展,切切实实促进了群众增收。“最早种芹菜,一年一亩地顶多挣万把块;后来种黄瓜、西红柿有3万;这两年种草莓,收益达5万以上。”滦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吕连宝跟我算起对比账来。
采访路上,年味浓浓,暖意融融。街头巷尾挂满红灯笼,新楼窗户贴满红窗花,货车来来往往,集市人流不息……棚内丰收繁忙,棚外生活繁荣,这些都是人们日子红火、生活幸福的见证。
老旧小区 感受浓浓温情
本报记者 乔 栋
今年春节前夕,我来到山西省灵石县,采访老旧小区改造。灵石县是山区县,在山西很有代表性,“两山夹一沟”的地貌决定了山区县老旧小区的面貌以零散分布、规模小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