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 > 新闻 >

永恒的雷锋(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导读:

永恒的雷锋(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永恒的雷锋(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方文墨(中)为职业院校学生作钳工职业技能操作示范。
  受访者供图

永恒的雷锋(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小朋友跟随家长在辽宁省抚顺雷锋纪念馆里参观。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摄

永恒的雷锋(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驻守在雷锋故里的武警湖南总队长沙支队望城中队官兵和入伍大学生开展“新时代学习践行雷锋精神”分享会。
  邹 涛摄

  早春二月,辽沈大地寒意尚浓。

  当东方微微露出鱼肚白,群山环绕的军营里还寂静无声,“雷锋班”战士鲁冠泽便早早起来整理内务。前一晚的班务会上,鲁冠泽被班长表扬是一周以来全班表现最出色的战士。按照“雷锋班”传统,他获得了一次整理“雷锋铺”的机会。

  打开已经泛黄的被子,折叠、压实、捏线……鲁冠泽认真地为雷锋老班长整理着内务,心中感到十分光荣。

  “雷锋班”有7名战士,他们把第8张床铺留给了雷锋老班长,并亲切地将它命名为“雷锋铺”。住在“雷锋铺”上铺的总是班里新来的战士,那是距离老班长最近的地方,也是用心感悟雷锋精神的地方。

  “接过雷锋的枪,千万个雷锋在成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雷锋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追随雷锋的足迹,无数人践行着忠诚、无私、担当、敬业等高尚品德,以平凡显伟大,以小事铸辉煌,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雷锋精神代代传

  雷锋,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牺牲,以短暂的22岁生命,树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1963年1月7日,他生前所在班被国防部命名为“雷锋班”。

  60年来,“雷锋班”陆续收到了47万余封纸质来信。这些跨越时空的信函,许多纸页已经泛黄,承载的精神与信念历经岁月洗礼却愈发鲜亮。

  1963年2月,吉林省通榆县北庆小学少先队员们给“雷锋班”寄来一封信,信中写道:“虽然雷锋叔叔因公牺牲了,但是他的英雄事迹,却永远留在我们每个少年朋友的心里。我们全体少先队员,决定在3月份召开学习雷锋叔叔报告会,并聘请‘雷锋班’的班长作为我们校外的名誉大队辅导员。”自那时起,“雷锋班”每一任班长都会担任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如今涉及的中小学校累计达400多所。

  2002年冬天,“雷锋班”收到一位名叫孙海燕的小女孩的来信。一场车祸夺去了小海燕父母的生命,正读小学四年级的小海燕被迫辍学。战士们决定资助她完成学业。之后的10多年里,“雷锋班”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对小海燕的资助从未间断。

  2011年11月,一封写着“中国·沈阳军区雷锋生前部队收”的信件,从英国辗转寄来。时年79岁的李艺·布鲁诺女士来信讲述她在伦敦图书馆读到一本关于160位中国名人故事的书,非常渴望深入了解雷锋精神,请求官兵给予帮助。“雷锋班”战士读完信件后,为李艺·布鲁诺邮寄了雷锋事迹报告光盘以及相关书籍。收到资料,李艺·布鲁诺十分激动,她表示,希望与“雷锋班”战士建立联系,共同把雷锋精神向世界广泛传播。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早已习惯用网络沟通联络,但向“雷锋班”邮寄的手写信件从未因此消失,人们对雷锋和“雷锋班”的敬仰与向往也从未停止。

  “雷锋班长,我来自您的家乡,从小听着您的故事长大。今年我如愿入伍,您的精神激励着我、鼓舞着我,我决心用生命践行使命,用情怀抒写担当……”2022年3月,“雷锋班”收到了许多即将奔赴军营的准新兵来信,对于这一特殊群体,“雷锋班”战士以全班名义回信,鼓励他们刻苦训练、敢于担当、践行雷锋精神,做雷锋传人。

  无论是紧急求助的“鸡毛信”、需要翻译的盲文信,还是漂洋过海的国际信件;无论是100多页、分装在6个信封里关于弘扬雷锋精神思考的长信,还是仅写下“听了解放军叔叔的报告,我决心做雷锋叔叔那样的人”寥寥数语的个人感悟……60年来,几十万封来信,诉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声,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折射出雷锋精神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

  “雷锋!”

  “到!”“到!”“到!”答应声划破夜空。

  60年来,“雷锋班”每次班务会前的点名,第一个呼点的名字一直是“雷锋”。每当此时,“雷锋班”的每一个战士都变成了“雷锋”。

  “我志愿加入‘雷锋班’,继承光荣传统,时刻不忘使命担当,视雷锋传人称谓重于生命……”庄严的新战友入班仪式,在“雷锋班”延续了60年。

  60年来,从“岗位学雷锋”到“胜战当先锋”,从“能打敢打、勇战善战”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班”战士用铁血忠诚书写强军梦想,用积小善为大爱的行动,将雷锋精神的光与热传给后来人。

  处处都有“活雷锋”

  “我要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

  这,是60年来回响在神州大地的激昂旋律。

  雷锋没有什么力挽狂澜的伟业和壮举,但他真诚、善良、友爱,以帮助别人、奉献社会为幸福,他的精神像一束光照进人们的心灵。看见光、追随光、成为光,成为无数人一生的追求和信仰。

  作为雷锋精神的发祥地,辽宁有着学雷锋的深厚土壤。近年来,辽宁省委先后召开一系列会议,出台《关于深入开展新时代学雷锋活动的意见》,对深入开展新时代学雷锋活动作出安排部署,掀起全员学雷锋、全年学雷锋、全面学雷锋的热潮。

  在辽宁,不仅涌现出了孟泰、王崇伦、罗阳、周恩义、中船重工抗灾抢险英雄群体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楷模,还有各级先进典型、道德模范近800人,“辽宁好人”900多人。其中,最为杰出的典型代表是“当代雷锋”郭明义。

  做好事40多年如一日的郭明义是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2010年以来,“跟着郭明义学雷锋”成为学雷锋活动的新载体,由郭明义发起组建的“郭明义爱心团队”在全国有分队1000多支,成员200多万人。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

  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涌现出一大批学雷锋的先进典型、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等,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