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远:回应VUCA时代的挑战
——《基于心智模式改善的生命关怀教育》序言
这些年来,我深耕于教育领域,有机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教育。我深感在目前的教育中,生命关怀教育极为重要而又亟待获得更大关注。
传统的教育只关注人的认知发展和身体发展。这些年来,人的社会情感发展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教育中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沟通、共情、社交和协作的能力。这是教育的进步。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很多人对这些能力素养的学习只停留在术的层面,而对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的原因,也仅仅理解为是为了满足21世纪工作的需要。这样的理解和学习内容是肤浅的,很难真正实现促进人的发展的目标。只有首先有了对生命的关怀,人的社会情感的发展才能有稳固的基底。生命关怀教育的目的之一正在于让人们认识每个人生命的独特性,寻找和体会生命的意义,培养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尊重,与热爱。由此各种能够促进人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己,以及更好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才是值得学习,并有可能学习的。
由此开始,推及到更广大的人类社会,如果每个人对生命都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关怀,这个世界的纷争也许会少了很多。当人们意识到,不管是自己人还是敌人,不管我们是哪个国家或者民族,我们首先都是一个人,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人的角度有了更多的相互理解,我们便有可能更好地共情他人的苦难,并将之视作人类的集体苦难。由此,当一个国家遭遇另一个国家的入侵,当一个人群——不管是基于种族、阶级,还是性取向——遭遇社会边缘化,我们都难以无动于衷,更不会加剧他人的苦难。
对教育的一种划分维度是将教育的目标设定为帮助人构建四种关系: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其他生物、人与自然界。如果说上面提到的两点回应了“人与自己”和“人与他人”的这两种关系,那么生命关怀教育的另一层意义在于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从生命的角度理解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物种。“众生平等”不只是一种口号和政治正确的外在要求,动物保护、环境保护也不是一种nice-to-have(可有可无之物),而是一种基于整体生态的和谐共处而产生的道德自觉,是人类作为一个智能物种不断丰富自身、持续进化的must-have(必备品)。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人类具有更高的智慧,一种超越了二元对立的、共存的、持续add on(叠升)的智慧。我清楚地记得媛媛在一次生命关怀课上分享过的一个例子。通常,如果家里有了蚊子,我们的选择是杀死这些蚊子。媛媛问: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不杀死蚊子,同时也能免受蚊虫叮咬之苦呢?她给出了一种尝试:我们可以在家里种植能够散发驱虫气味的观赏植物。多么漂亮!不仅是这种尝试的实用性,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在一个社会日益割裂的时代,在一个“雾卡(VUCA)”的时代,我们迫切地需要培养这样的心智模式,从更高的维度回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挑战。
我很欣喜地看到媛媛和她的伙伴把他们对于生命关怀教育的理解和丰富的实践结集成书,惠及更多人。这本书的出现是及时的,书中的内容是实用而有深远启发意义的。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读到这本书。
作者简介:顾远,Aha社会创新学院创始人、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创始人。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先锋学习社区、日敦社幼师学院、蜂窝儿童宇宙、模数盒子、西安乐鱼学习社区等多家教育机构理事和发起人。在20余年的工作经历中,关注点始终围绕着人的成长与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与共创;致力于通过赋能和联结教育创变者,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价值观和实践共同体,推动教育的持续进化。已辅导和支持了80余家教育创业团队和数百位教育者,分布在全国各地,覆盖各个学段和教育细分领域。
附:生命关怀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的《基于心智模式改善的生命关怀教育》一书,是一本从心智模式改善角度阐述生命关怀的教育类书籍。由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one health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媛媛、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马翰林、中国绿发会行动亚洲基金管委会主任苏佩芬共同主编。本书分为生命关怀的心智模式和生命关怀教育与实践两个篇章,覆盖了心智发展理论、教育方法和案例以及教育哲学,为人们了解生命关怀心智模式的“四商”要素及发展方法提供了系统性的说明,对培养具有“天人合一”关怀行动意愿的生态人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小学教师和家长提供了实用教育指南,是全人教育在心智发展领域的有益尝试。
据本书主编之一张媛媛女士介绍,她从2002年开始参与动物保护相关的人道教育,主要以减低动物虐待为目标,这是生命关怀教育发展的第一阶段。2011年,她在珠海唐国安纪念学校与小学生互动过程中,开始体会更深层次的教育应该包括更大范畴的内容,让学生们有能力发展自身对世界的判断力以及行为实践力。2012年至今她参与了由苏佩芬提出的生命关怀儿童教育课程的发展实践。这一课程以发展认识世界、感知世界和参与世界为核心架构,鼓励儿童对他人、动物、环境抱持关怀与尊重。这是生命关怀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从2018年开始,在她的努力下,苏科大开展生命关怀教育课程产学研项目,历经四年,通过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以及过程哲学、过程诗教等的研究,她认为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心智模式发展具有建构性是重要的。这意味着学生能够意识到心智的目标:评估行为带来的“价值”,做恰好的选择。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幸福美好的标准依据于他们对此的认知及关系能力的限制。至此,生命关怀教育发展进入第三阶段——生命关怀心智模式整合发展阶段。在第三阶段,以分析智力、情感智力、道德智力、系统智力为整体性发展。同理心、责任感、慎辨性思维、共生意识的养成意味着审美关系的觉悟能力,以及将之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关怀行动”能力。
《基于心智模式改善的生命关怀教育》一书的出版,得到多位专家学者的重视,中国生命伦理学奠基人邱仁宗教授,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博士,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博士生导师陆家海教授,过程哲学资深学者、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治河教授,Aha社会创新学院创始人、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创始人顾远等学者为本书写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