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 > 新闻 >

36氪对话品茗科技总裁李军:「智慧工地」开始从虚转实

导读:

围绕一线需求,帮忙不添乱,智慧工地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当下建筑工

围绕一线需求,帮忙不添乱,智慧工地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当下建筑工地有一种现状,一线员工对智慧工地系统的上线大都怀着一种“抵触”的情绪。

究其原因,他们的心理活动一般有两方面。一是尽量“不要找我麻烦”,二是尽可能“给我提供好的赋能”。如果不能同时满足上述两者,他们只考虑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他们来看,智慧工地既没有让人数与设施减少,自己投入的精力又一样多,甚至还有所增加,所以表现更多的是无感。

这仅仅是智慧工地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智慧工地本身而言,它弥补的是工程项目中间管理环节中的薄弱点。

传统工程项目的管理注重前端与后端。前端是合规性,如施工许可办理、专业方案策划等计划性事务;后端是项目验收,如临时设施、工程质量等多目标场景。然而,处于中间环节的工地管理过于粗放,且大多顶着安全与经济风险向前推进。

根据品茗研究院编制的《数字建造发展报告》数据,一般施工事故造成的损失往往能达到工程项目总成本的近3%。也就是说,对于1个亿的工程项目,如果不注重安全生产管理,一旦出现事故,损失金额可能达到近3百万,有时甚至还会更高。

之前没有引起重视的原因主要在于,那时建筑行业属于红利行业,其超额的利润掩盖了现场的粗放式管理问题。如今,建筑行业的超额利润率逐渐被压缩,企业成本管控能力与风险管控能力将直接决定着自己的生死存亡。

在可预见的未来,项目精细化管理将成为新的竞争高地,这也是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源动力之一。在品茗科技总裁李军看来,通过AIoT技术把建筑工地管理好了,企业才会拥有第一手准确的数据,企业数字化才有转型的基础。

换句话说,智慧工地是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第一块垫脚石。

据开源证券研究,国内能够提供智慧工地整体解决方案,并提供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组件+平台产品的企业并不多。品茗科技便是其中之一。

品茗科技拥有26年的历史,一直专注工程建设信息化领域,起初聚焦在造价、施工等软件产品。2011年开始布局智能硬件业务——尤其施工安全类的产品线,是其硬件业务重点。近10年,公司开始着重软件产品的BIM化。同时,智慧工地子系统也陆续被研发成功并产品化。

如今,品茗已形成建筑信息化软件及智慧工地产品两大类产品。

据2022年半年报数据,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7263万元,同比增长 64.36%。智慧工地业务在公司业务占比提升至51.3%,其营业收入为9231万元。今后公司持续加大对BIM三维基础图形平台、APaaS平台、数智企业中台等核心底层研发项目的研发力度。

近期36氪数字时氪专访了现任品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李军,在他看来,围绕着解决一线的问题,给他们提供“作业系统”和智能化应用闭环,帮忙不添乱,智慧工地才能更上一个台阶。另外,于ISV服务商业务影响而言,甲方数科公司的崛起对那些纯管理或者综合性的业务系统可能会有影响,但是在专业性软件产品层面,是个好事情。

他今年给品茗提了两个年度关键词,一个是专业,一个是创业。既要通过强化专业能力来解决企项联动、智慧工地应用落地的问题,也要通过强化创业精神应对时代的变化,不断提升组织活力。

品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李军

01 智慧工地看问题是多的,看成果也是多的

数字时氪:如今智慧工地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如何看待当下的现实情况与背后的原因?

李军:当下智慧工地的现实情况分两种。一种是由于行管要求或甲方新技术探索应用的诉求,偏观摩属性多一点,导致其落地性与价值不够显性,一线用户也不满意;另一种偏应用侧,具体表现在物料管理、塔机监控、高支模监测,以及重大危险源的可视化监测等场景,这类围绕AIoT技术的施工现场智能化应用有比较显性的价值。

如果甲方奔着观摩或者完成任务的角度,预算一般非常少,也不在意落地价值。毕竟任何一项技术产品的应用,需要投入人工跟踪管理,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基于此,由于智慧工地解决方案缺少了价值区分度,市场会爆发出许多参差不齐的低成本产品,进而造成恶性循环。这是大家不希望看到的局面,但会逐步改变。

不过,从需求产生到实现价值,客户本身也存在一个推进阶段的问题。近几年,依靠政策行管强制要求的项目偏少一些,主流是基于项目需要以及甲方主动发起的。无论是从人员、机械、物料、工艺工法、环境五个要素来讲,还是从工地项目管理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这些关注点出发,可产生价值的场景依然很多。

总之,目前智慧工地看问题是多的,看成果也是多的。

数字时氪:如今施工一线人员对智慧工地依然有不小的抵触心理,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李军:站在一线员工角度,对于智慧工地系统的上线,他们的心理活动一般有两方面。一个是尽量“不要找我麻烦”,二是尽可能“给我提供好的赋能”。如果不能同时满足上述两者,他们更多是无感,只考虑做好自己的工作。在一线人员,甚至部分项目经理来看,智慧工地既没有让人数与设施减少,自己投入的精力又一样多,甚至有所增加,所以怀着一种抵触的情绪。

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呢?举个例子,从广度和深度上来看,目前改善现场人工填报的需求是迫切的。无论是数据采集还是数据分析,假如一线员工发现通过系统可以将工作日志、班组评价分析、以及台账资料、汇报材料自动生成好,他们肯定会认可与推动。

总之,围绕着解决一线的问题,让他们的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给他们提供“作业系统”和智能化应用闭环,帮忙不添乱,智慧工地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数字时氪:所以不仅要满足一线的诉求,也要和企业转型的方向统一起来,不过目前还是先要解决数据层面的问题?

李军:是的。发展遇到瓶颈,质疑的声音自然增多。

首先还是要解决数据真实性的问题。过去大家对很多系统的数据有一定的不信任感,一般不会直接拿来使用。原因在于这类数据,一是不及时,二是存在填错或者故意填错的现象,且没有办法分辨。如今,大家敢相信一些数据的原因在于,很多数据都是自动采集与自动分析的,本质上还是越来越相信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