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冬,一部纪录片登上荧幕,随之而来的好评和其带来的影响如潮水一般汹涌而至。次年,同名书籍《我在故宫修文物》问世,一时间“故宫热”“文物热”成了时下最流行的话题。年轻人喜欢上了红墙碧瓦,喜欢上了沉淀的历史,喜欢上了神秘的文物。故宫也再度成了旅行的重要一站,来自世界各地的故宫迷汇聚在6万平方米的土地,只为在这里看一眼书中记载的文物。
2008年去北京,第一次看了故宫里的珍宝馆和钟表馆,当时已对钟表馆中大小不一、做工精良的一座座钟表叹为观止,想象着一百多年前的它们在这座皇宫里滴答运作的样子,顿时有一种难以置信的感觉。后来再访故宫,钟表馆已然更新,虽不如以前展出的钟表数量多,但是有几座钟表已经恢复了往日的光彩,在玻璃橱窗里“工作”着,不禁赞叹文物修复者的巧手,是他们的努力才让文物有了新的生命,使之不致在历史的长河里黯然离场,结束自己一生的使命。
像这样的文物修复者在故宫有许多位,文物修复者日常的工作看似枯燥乏味且需要耐心、细心,但对他们而言却是甘之如饴的“美差”。“修文物是与前任工匠的对话。”这句话是文物修复者王津说的。修文物就像是和古人对话,从文物的身上能发现历代文物修复者留下的痕迹,自己的痕迹能留下来,再被后人发现,想来也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吧?
单嘉玖说:“磨刀刮纸就是磨你的性子。”干这一行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更需要沉得下心,稳得住性。文物修复工作往往需要极有耐心,还得小心谨慎,稍有差池,可能文物就彻底毁了。让已经流传了千百年的文物毁在自己手里,想来换成谁都很难接受这样的事情。所以干这一行就需要沉稳,每一个动作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每一次修复都要极尽细致。“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如果没有修复文物的本事,就宁可不要动手,不然对文物而言就是一种破坏。
博物馆里展出的一件件文物,讲述的都是一段段属于它们那个时代的历史,没有文物的存在,历史仿佛也变得虚无缥缈起来了。因此,文物的保护自然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不能让历史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断档”。许多文物已经在世上存在了几千年,一代一代地传承着,在这一代里如果能够把它修好,它也许就能再传承几千年,这就是文物修复的意义。文物修复不止是为了让自己的工作有意义,让自己有存在感,更是为了让历史有传承,让文物的寿命更长。在修文物的过程中,修复师也已经把自己也融入文物中了,他们已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文物成就了修复师,也是修复师成就了文物。
在我看来,他们不止是文物修补师,更称得上“工匠”二字,在他们身上能看到许多有关人生的感悟。他们常年与这些不会说话的物件打交道,对于这份工作有着与常人不同的执著与认真。“从前日子过得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对他们而言,一生也只够做一件事。人生很短,没有时间做好一切,那就做好当下,让属于自己的人生日臻完美吧。“择一事,终一生”是他们的人生准则,也是这本书想要传达的人生哲理。看他们对文物的守护和修补,心灵似乎也得到了慰藉。
最近常提的一个词就是“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在我看来,就是专注一件事,做到极致,做到权威,做到令人敬畏,做成一名当之无愧的“手艺人”。宫院深深,重重红墙内,还有这样一隅,独立于喧嚣之中,如处无人之境;还有这样一群人,守护着千年的历史,传承着具象的文明。
当今社会,繁华多变,人心难免浮躁,但愿读过此书能够让人沉下心来,思考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想做什么,然后把它当作毕生的追求,一生为之奋斗,不求青史留名,但求此生无悔。
“他们倾尽一生,只为专注于一件事。”希望这一句话能够成为每个人的人生哲理。人生很短,不求做成“大国工匠”,但求向“工匠”二字努力,不愧于自己的内心,留待晚年回首往事,能够换得一句“值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