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时节,万物始茂。华北平原上,经过6年规划建设的雄安新区雄姿初现。
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雄安新区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总书记为什么在这个时间节点再赴雄安,此行关注了哪些重点,作出哪些重要部署?《时政新闻眼》为你解读。
△视频:习近平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并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
△5月10日考察点示意图
01
这项历史性工程,习近平一直牵挂
雄安新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决策、亲自推动设立的。
在推进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任务是重中之重。选择一个集中承载地,“跳出去”建新城的构想逐渐浮出水面,“雄县—容城—安新”方案脱颖而出。
△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图/视觉中国)
2017年2月,总书记专程到河北省安新县进行实地考察。他指出,“建设雄安新区是一项历史性工程。”这次实地踏勘一个多月后,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消息正式“官宣”。
当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雄安新区。(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2019年1月,总书记再赴雄安,作为京津冀三省市考察的第一站。当时,“谋定”之后的雄安新区,已从顶层设计阶段转向实质性建设阶段。
在考察期间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高质量高标准推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
去年10月,“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
△俯瞰雄安新区。(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如今,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
时隔四年,总书记第三次踏上雄安热土。从看交通、进社区、问生态,到主持召开座谈会,每一处都蕴含着总书记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的深层考量与谋划。
02
看交通:打造没有“城市病”的未来之城
在当天密集的考察行程中,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两个交通枢纽——雄安高铁站和雄安城际站,重点了解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及重点疏解项目规划建设进展。
△雄安站。(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
雄安站是雄安新区开工建设的第一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作为新区的交汇车站,这里未来将成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的新枢纽。2019年1月,总书记考察雄安时,曾视频连线雄安站的建设者,称赞他们是雄安新区建设的“开路先锋”。
在雄安站,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完善联通雄安站和雄安新区的交通“微细血管”,提升人流物流聚集和疏散的效率,要把昝岗片区建设成为高端高新产业集聚区。
△复兴号列车驶入雄安站。(总台央视记者郭鸿拍摄)
雄安城际站枢纽主要位于地下,与周边项目通过地下城市活动层互联互通,形成集聚人气的重要城市活力空间。国贸中心包含9个建筑单体,集轨道交通、航空服务、办公、商业、酒店等复合功能为一体。
△雄安城际站及国贸中心项目模型。(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在雄安城际站及国贸中心项目建设现场,总书记说,交通是现代城市的血脉。血脉畅通,城市才能健康发展。要在建设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上下功夫,在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上下功夫,着力打造一个没有“城市病”的未来之城,真正把高标准的城市规划蓝图变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现实画卷。
△雄安城际站及国贸中心项目建设现场。(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03
看社区:构筑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
习近平总书记雄安之行的第二站,是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这个社区安置了安新、容城两县回迁群众5000多人。总书记先后考察了党群服务中心和社区食堂,并走进回迁居民李敬和家中看望。
△南文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总台央视记者杨立峰拍摄)
△南文营社区食堂。(总台央广记者潘毅拍摄)
“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务状况是重要评判标准。”总书记评价城市工作,一直有着这样一条金标准。
在雄安新区设立之初,总书记就为这座城市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市民需要出发,做到疏密有度、绿色低碳、返璞归真,提供宜居的环境、优质的公共服务,有效吸引北京人口和功能疏解转移。
△南文营社区。(总台央视记者许永松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