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 > 新闻 >

从三赴雄安,读懂总书记倡导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

导读:

  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并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

  雄

  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并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

  雄安新区近了,建筑工地多了,新楼也多起来。透过车窗,习近平总书记凝望着这座创造了奇迹的新城。

  这是6年里总书记第三次到雄安,交通工具变了。第一次来,还是坐汽车。那是在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南海出发,向南100多公里,到河北安新县的一块农田里实地察看。这次再去,复兴号50多分钟风驰电掣,雄安已融入“首都一小时交通圈”。

  雄安的模样变了。昔日,她是京津“虹吸效应”下的区域短板。挨着白洋淀,种着庄稼地,祖祖辈辈想不到会在新时代,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热土、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酝酿已久,期待已久。安新、雄县、容城,环绕着“华北明珠”白洋淀。这块土地的新名字,雄安,总书记第一次调研之后的那年4月向世界宣布。从此,“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写入史册。

  渤海之滨、太行之畔、燕山脚下,调研、决策,规划、建设,破土、拔节,一以贯之的是“党中央始终给予最大的希望”。6年时光,不仅见证新时代的“未来之城”雄姿初显,更见证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落地有声。

  “牛鼻子”与“摊大饼”,一份战略里的抉择

  追溯雄安新区的诞生,要首先从首都北京说起。

  个头太大,是北京“成长的烦恼”之一。当“摊大饼”式建设的“天花板”触手可及,压力、痛点也接踵而至。早在2014年在北京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形象比喻城市建设发展“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应该有一个顶层设计和控制,划定极限,超过了就不能再增长”。

  向内看,破题难;向外看,思路豁然开朗。总书记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一子落满盘活。

  无论是“从全局谋一域”,还是“堵不如疏”,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总书记形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就像是“动一动外科手术”,要“打破在自家一亩三分地上转圈圈的思维定式”。

  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向外疏解,哪里作为承载地?不能太远,又不能太近,诸多因素权衡、比对,雄安新区应运而生。

  承载地,是新区诞生的缘由,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初心所在。“要和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相衔接,必须牢记这个初心。”总书记叮嘱。

  国之大、党之大,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如臂使指。在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的京津冀,孕育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新区,是共同的责任,也攸关共同的未来。

  铺展地图,京津冀“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一张图、一盘棋、一股劲,动力在协同,未来也在协同。

  协同的视角之下,去看总书记此次赴雄安的调研。雄安城际站及国贸中心项目建设现场,他看沙盘、登平台。热火朝天的工地上,正在建设的是疏解的在京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等单位。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这是一座现代化的新城,更是一条通向未来的新路,烙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要素特征。

  总书记在2018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讲到雄安时,描绘了一座城的时代印记:

  “改革开放初期设立了深圳经济特区,创造了深圳的速度,40年后的今天,我们设立雄安新区要瞄准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两步走’的目标,创造‘雄安质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成为全国一个样板。”

  “快”与“慢”,一张蓝图里的远见

  千年大计,起笔不凡。

  第二次到雄安,是在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调研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

  这片播种希望的沃土,在两年前的那声惊雷之后,一直在酝酿影响未来的力量:规划。

  先布棋盘再落子。“我多次说过,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忌讳。”

  新区设立之初,面对外界对平地起新城的急切期待,何去何从?抉择背后是远见,是定力。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告诫:“雄安新区将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不要留历史遗憾”。

  两年,规划反复打磨,多少次摆在中南海的案头上。一尺一寸,一笔一画,沉潜下去的雄安稳扎稳打。

  “这两年,几乎没有动一砖一瓦。现在有了蓝图,雄安从顶层设计阶段转向实质性建设阶段,可能今年就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局面了。”总书记的第二次雄安之行,清晰标注了雄安的发展节奏。

  快,还是慢?在30多年前的一份战略设想中能看到总书记一以贯之的城市工作理念。“今天,我们是站在创造未来的源头上”。当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序言中写道。

  时光记录了慢规划下的快发展。2021年,到福州考察,总书记感慨:“现在的建设都符合这个方向,跟我们当时设想是一致的,而且发展得比我们设想还要好。”

  “从来没见过这样编制一座城市的规划”“从来没见过地上、地下、‘云’上‘三城’一体规划和建设”……既稳扎稳打,又只争朝夕。雄安新区,走的是人类历史上没人走过的发展道路,拓展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亿万人涌入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理念势必贯穿规划设计始终。这次调研看雄安城际站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到了“大城市病”之一的交通难问题:“要在建设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上下功夫,在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上下功夫,着力打造一个没有‘城市病’的未来之城”。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到“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时序迢递,一张蓝图绘到底。

  此行,习近平总书记接续强调,真正把高标准的城市规划蓝图变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现实画卷。

  “水”与“城”,一幅画卷里的和谐共生

  总书记挂念着白洋淀。

  第一次到雄安,他就去看了白洋淀。九河下梢、水韵相生,习近平总书记感言:“小时候读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对这里十分神往。”第二次,总书记在规划展示中心又问起白洋淀的近况,十分关心。

  这次来,在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前,总书记抽出时间看了一段白洋淀的视频短片。清淤疏浚、百淀连通的进展,点点滴滴放在心上。

  水与城,城市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当时选址在这,就是考虑要保护白洋淀,而非损害白洋淀。城与淀应该是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谋划发展的重要维度。

  打开中国地图,北缺南丰是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