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 > 新闻 >

从十年里的三场座谈会,看总书记这样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

导读:

  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

  这是新时代里,谋

  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

  这是新时代里,谋篇落子的第一个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

  就像精密仪器的齿轮相互咬合,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通盘谋划、辩证考量、创新破题、精准发力。

  听听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一段话:

  “疏解不是简单搬家,也要以此为契机更新升级”“传统产业在没有新的产业替代、当地的劳动力就业不能得到保障的时候,不能简单地一撤了之。不立不破,先立后破”。

  看得辩证,思得周密,推得稳健。这也是十年来,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第三场事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座谈会。

  向前追溯,2019年1月,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地点就选在因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应运而生的北京城市副中心。

  再向前,2014年2月,对京津冀来说,又是一个载入史册的坐标。

  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座谈会,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会议主题鲜明,会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成为国家战略。

  国家战略,攸关国家兴衰,事关国家安危;意味着国家的资源、国家的力量,在这块土地上汇聚。

  知和行

  三场座谈会,看中国的京津冀,看京津冀里的中国。

  回望第一次座谈会的时间窗口。2013年秋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

  转过年来提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何尝不是一场迎难而上的重大改革?动的是利益的奶酪,破的是传统的藩篱;立足的是21.6万平方公里的区域,瞻望的是960多万平方公里的浩荡激流。

  同时,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领航发展。如果以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原点,向前追溯几个月,“一带一路”倡议一石激起千层浪,应者云集;向后过了一年多,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出炉,古老长江迎来新生。

  之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继推出。区域协调发展布局,就像在古老而广袤的大地上进行拼图,这里一条线,那里一区域,点与线交相辉映。

  从另一个维度去看。2015年10月,距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一年多之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在这次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协调,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理念内核。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一次会上谈到发展,就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里的先行和示范,从这一战略实施,到新发展理念形成,正是一个从实践上升到认识的历程。

  从明确思路、制定方案,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多少次到京津冀调查研究,多少次摆上案头,多少次进入会场,多少次审时度势、把脉定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第二次座谈会,召开于2019年,新发展理念当时早已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召开前的调研,处处呼应五大理念:

  到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去看创新;到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去看绿色;到天津港码头,去看开放;到雄安新区的政务服务中心和天津和平区的一个社区,去看共享。而每一场活动,聚焦的也都是协调,调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落地和推进。

  一路梳理下来,可以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撬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格局,践行着新时代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举一例。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点指向的,正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问和答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也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坚持。

  第一次座谈会召开前,京津冀一体化并不是个新鲜事。在那之前,再向前追溯30多年就已有“首都圈”的概念,京津冀区域规划编制也早已启动,但一直未能落地。

  “北京吃不了、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京津冀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广为人知,但就是痼疾难改。

  破局难,难在利益藩篱,难在行政隔阂,更难在思维定式。

  2014年2月,在召开第一次座谈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看得通透:

  “京津冀发展合作走到今天这样的程度,光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已经不行了,光靠简单的来回相互走动已经不灵了,光靠孤立地签订几个协议已经不足了。”

  “来回走动一次,吃一次饭,过去还要喝一次酒,签一个协议,搞一个仪式,然后各干各的,这种浅层次的合作甚至是形式大于内容的合作,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必须进行顶层设计,用顶层设计指导、引领、推动合作。”

  顶层设计,是抓大事、谋长远之举,是一次深层次的“重构”。

  首先是思维的重构。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次座谈会上反复强调,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

  京津冀纷纷自我审视。

  北京说:“我们不能求大而全,忙着自个儿去吸引、集聚”;

  天津说:“在北京和河北之间,要想想我们自己的定位”;

  河北讲:“我们不能光想从京津得到什么,也要想他们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

  规划先行,重构区域定位。

  在第一次座谈会召开后的几年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首个跨省级行政区的京津冀“十三五”规划、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等重磅文件相继推出。燕赵大地,蓝图叠加施工图,新路通达新方位。

  京津冀的国家使命是什么?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新型城镇化的探路者、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党中央提出高质量发展之后,京津冀的定位有了新变化: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

  时间到了2023年的第三场座谈,新时代进入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阔步向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新定位:“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这一定位再次标注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从高质量发展到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澎湃着理论的光辉、实践的伟力。

  点和面

  重构,不仅是区域一个“面”的再定位,也是区域内每一个“点”的再出发。

  有的地区重构是小修小补,在京津冀这里,是大刀阔斧。

  比如北京,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其“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功能之外的,多做减量、少做增量,疏解非首都功能成为一个浩大工程。

  比如定位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的雄安新区,在一片空地上拔地而起,堪称奇迹。它和北京、天津,构成等边三角形,形成鼎足之势。

  细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份着眼于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前瞻性规划纲要,全面描绘了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宏伟蓝图。

  区域协调发展,平衡点和面的关系是其中要义。

  “既抓重要问题、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深邃思考中,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中有点”“以点带面”“点面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