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科技小院学生在帮村民采摘葡萄。
图②:科技小院学生在育苗园区科技小院大棚进行育苗管护。
图③:科技小院学生在前衙村广场上面向村民进行科普。
图④:白寨科技小院外景。
图⑤:科技小院学生在育苗园区科技小院大棚里向前来研学交流的同学们宣讲。
以上图片均为中国农业大学提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15年前,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探索成立科技小院,把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近日,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他们的收获和体会,表达了为农业强国建设作贡献的坚定决心。为此,本报记者深入曲周,走进一座座科技小院,倾听小院年轻人知农爱农的动人故事,感受莘莘学子强农兴农的理想信念,展示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的青春力量……
——编 者
初夏的华北平原,微风吹过,麦浪滚滚。田间地头、村屯农家,一抹抹身着红色“院服”的年轻身影,引人注目……
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
“时间久了,村民增收了,也接纳了我们,那种感觉,辛苦里透着甜”
早上5点半,前衙科技小院“院长”、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张桂花的闹铃响了……
洗了把脸、套上工服、戴上遮阳帽、揣上一个昨晚吃剩的包子,张桂花跨上农用三轮车,载上学妹学弟,准备出发去葡萄地。
引擎发动的响声,打破了村庄清晨的宁静。
“最近正是葡萄抹芽的时候,我们和婶儿约好了,6点地里见。”张桂花说,“要趁着凉快早点下地,这活儿得干一上午。”
张桂花提到的“婶儿”,是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前衙村村民贾跃曲。她家有8亩葡萄地,前衙科技小院学生的实验基本都在她家地里开展。
刚开始接触小院学生时,贾跃曲可不像现在这般热情;她担心这些城里来的孩子不懂种葡萄。
此前,张桂花的师兄李兴要在村里推广水肥一体化。
“多少年都是水肥分开,‘一体化’是要搞什么?有什么区别?”贾跃曲觉得,大水大肥才能产出“大果实”。
在李兴的软磨硬泡下,贾跃曲勉强匀出一亩地,当做试验田。
从图纸设计,到管材的购买、铺设,再到园艺地布覆盖及套袋技术应用,李兴每天和农民一起起早贪黑,认真摸索、悉心照料。
小院学生行不行,就看地里作物长得好不好。李兴种的葡萄不仅增产增收,还节水节肥。
从那时起,小院学生和村民们建立起更深的理解与信任。贾跃曲对这帮“学生娃”心服口服,索性把家里的地都拿出来。
不知不觉日头渐高,张桂花和贾跃曲加快动作,麻利地修剪着葡萄枝,细密的汗水从额头渗出……
“住农家院、自己做饭,还要忙实验、忙村里的事,每天忙得团团转,而且我是四川人,刚来的时候,竖着耳朵听也听不懂当地方言。”张桂花说,“但是时间久了,村民增收了,也接纳了我们,那种感觉,辛苦里透着甜!”
看着学生学会吃苦、学会跟人打交道、学会运用知识,小院指导教师、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焦小强很是欣慰:“科技小院的研究生驻扎农村两个月左右,就会发生明显变化。大家虽然忙,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理解会更深入,从而有使不完的劲儿,也更加懂得脚踏实地的意义。”
走进乡土中国深处
“在学中干、干中学,一个科技小院就能服务一方百姓、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片区域”
白寨科技小院,是中国农大在曲周设立的第一个科技小院,也是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这里,两棵茂盛的梧桐树洒下绿荫,诉说着一段往事……
很多年前,在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一个现象引起老师们的思考:当地农民种植的玉米,亩产达到八九百斤后,很难再增产。可一墙之隔的实验站试验田里,亩产最高已达1600斤。老师们决定:走出大学和实验站的围墙,到农民身边去!
2009年,中国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李晓林带着学生,在白寨乡一处荒废的院子里住了下来;入住当天,李晓林种下两棵梧桐树。如今,梧桐树已有十数米高。李晓林感慨:“15年了,梧桐树见证着小院的变化和学生们的成长。”
近年来,随着白寨乡周边养殖户的增加,小院的重心转向绿色种养循环模式。而这当中,蛋鸡粪污处理,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来到白寨乡最大的粪污处理企业——沃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还没进门,一股刺鼻的氨味便冲进鼻腔。曾驻扎在沃启科技小院的资源与环境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朱高玄说,这样的味道他闻了将近两年。
刚来企业没多久,朱高玄就发现了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槽式发酵升温困难,发酵效率低。
如何找到不发酵的原因?最严谨且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入槽取样。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朱高玄说,“整个发酵车间长130米,宽30米,堆上鸡粪发酵物料后,高度近2米。但是为了确定腐熟状态,我必须进入发酵槽里。”朱高玄只能憋一口气,铲一铲子;再憋一口气,铲一铲子,来回五六趟,才能取到所需样品。
通过检测,朱高玄找到了不升温的原因:物料碳氮比低、含水率低、孔隙度低。于是,他立马设计解决方案,添加高碳物料与一定比例的新鲜鸡粪,同时提高翻抛频率。
看着发酵槽里的温度慢慢升上来,朱高玄终于松了一口气……正是这次经历,让公司负责人对他刮目相看,两人后来成为很好的合作伙伴。
“我们小院有个规矩,不能和村民说‘我不会’,最后总要拿出一招来。学生一时想不到解决办法,可以回复‘我给你想办法’,再回来上网查资料或者找老师。”李晓林说,“在学中干、干中学,一个科技小院就能服务一方百姓、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片区域。”
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
“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懂得了老一辈专家把时光奉献给这里的原因”
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里,大滨菊开得正盛……
实验站内的一座墓碑前,常有人驻足悼念。墓碑上刻着一个名字——辛德惠。
从1973年一头扎进曲周农村参与改土治碱,到上世纪90年代脚步遍布整个黄淮海平原,辛德惠院士把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奉献给了曲周,奉献给了农业事业,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我常常想,究竟是什么精神,让老先生们能够如此无私奉献!”曲周实验站科研助理叶松林是2018级硕士研究生,也是王庄村科技小院的“毕业生”。
叶松林对几年前刚来到王庄时的经历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