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亦庄宏达路街景。
京东方第8.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生产线投入使用。
京东七鲜超市工作人员拿到综合许可证。
北京奔驰总装装焊生产线在工作中。
北京亦庄荣华中路风景。
以上图片均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宣传文化部提供
这是一片涌动着智能与创新的沃土——
无人驾驶汽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厂房可以叠在一起变成智能摩天工厂,高清裸眼3D屏让影像如真立现,24小时运转的生产线上看不见工人身影;
这是一个承载着梦想与实干的地方——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产业互联网、生物医药等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迅速崛起,以北京0.35%的土地贡献了全市近30%的工业增加值。
这里是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是首都创新驱动的前沿阵地——这里就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北京的发展要着眼于可持续,在转变动力、创新模式、提升水平上下功夫,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努力打造发展新高地。
牢记嘱托,踔厉奋发,亦庄创业者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描绘出锐意进取的崭新画卷。在这里,人们真切感受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
获批全国首个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数量占全市38%,居全市第一;
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超过94%,污水收集率、污水处理率均为100%;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生物技术和大健康四大主导产业为引力的高精尖产业格局构建明晰,产业集群化发展优势愈发明显。
开局起步坚实,锚定目标奋进,只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精尖产业主阵地”。
加快成果转化——
“我们要让每个梦想都发光”
打开投影,点开PPT,在北京神州细胞生物技术集团股份公司的办公楼,董事长谢良志向记者展示着研发产品的特质和细节。字符与图表交织的页面上,记录着首个国产重组凝血八因子药物,历时14年研发与上市的不易,也描绘着一项项科研成果量产投用后的振奋与喜悦。“研发新药周期长、败率高,但自主研发是我们的优势!”谢良志话语中充满自信与自豪。
在高精尖科研成果与产业化大众应用之间,隔着一道技术转化的鸿沟。“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跨越这道鸿沟。”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原诚寅坚定地说。
瞄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亦庄以多元平台打造创新生态雨林,搭建全链条服务体系,为基础研发提供转化支持,提升从实验室到产业化效率。
“科创成果,既要找得到、引得来,更要落得下、能推广。”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孔磊说,“我们要让每个梦想都发光。”
对此,张逸凌感受尤深。作为长木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张逸凌长期专注于骨科人工智能与手术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在公司办公区,一台智能手术机械臂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依据患者CT影像,我们用一套智能算法通过三维建模设计治疗方案,再用手术机器人按术前计划精准实施手术,有效提高手术效率和安全性。”张逸凌一边说着,一边在电脑前向记者展示治疗方案的设计过程。“全国有数百家医院的医生使用我们的产品;很多县医院也开始使用。”
落户亦庄绝非偶然。在生物医药产业,经开区有覆盖上下游完整的产业链条,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作为经开区的主导产业之一,产业基础强大,人才储备丰富。
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平台“三城一区”中的“一区”,经开区担负着“承接三大科学城创新效益外溢”的重任,据统计,自2017年以来,经开区累计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700项,产学研合作研发新技术新产品超1200项。
创新体制机制——
“在竞争中跑出加速度”
系好安全带,点击启动键,“萝卜快跑”小汽车载着记者稳速启程,车前的屏幕实时显示着周边路况信息,不论是遇到红绿灯,还是驶向拐弯处,乘客都感觉舒适自然。而这居然是一辆无人驾驶车。
来自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组的宋德王介绍:“今年3月,‘萝卜快跑’首批获准在京开展车内无人自动驾驶示范应用,这是全球范围内全无人自动驾驶车首次在首都城市落地。”
2020年,北京市正式提出在亦庄建设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应运而生。办公室副主任陈严说:“大家跨部门、跨专业,集中统筹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在竞争中跑出加速度。”
实现科技创新,离不开体制机制保障。围绕重点产业成立工作“专班”——“专项、专班、专人、专责”,是亦庄的一种探索。
“专班实行相对独立的运行模式,结合产业发展特性,加强招商引资,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一站式’‘管家式’服务。”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左仁贵说。
“前两天专班的人还帮我们解决了一个文件审批的事。”在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大楼,公司副总裁赵焰平向记者介绍,“大到企业用地、投产审批,小到日常水电、办公问题,我们有事都找专班。”
左仁贵介绍,包括高级别自动驾驶在内,这样的专班在亦庄共有5个,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汽车和智能制造等领域。
改革体制机制,亦庄从未停步。
走进经开区区史馆,一块硕大的“箭头”展板夺人眼目——箭头左侧,是机构改革前的62家单位名称;箭头指向“14+9+4”,改革后27家单位,精简比例近60%。
随着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调整经开区管理体制和扩区发展的要求,经开区再次摁下“改革”键——
打破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界限,坚持“全员聘任,岗位管理,绩效薪酬,任期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