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 > 新闻 >

基层壮筋骨 一线长才干(深度关注·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导读:

基层壮筋骨 一线长才干(深度关注·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基层壮筋骨 一线长才干(深度关注·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四下基层”实践队队员在福鼎市一处茶叶基地与企业家探讨白茶种植和产业发展。
  宁德市委组织部供图

  编者按:“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的。30多年来,这一工作机制不断丰富发展,成为当地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

  2022年,宁德出台专门意见,着力建立健全年轻干部培养锻炼长效机制,通过实践培训、挂职锻炼、交流任职等方式,组织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截至目前已有100多人到村、乡镇或县信访局任职挂职;累计入户走访1.5万多人次,收集问题和意见建议1600余条,为民办实事好事1200余件。

  

  “老李,最近又刮旋风了没?”顶着烈日钻进树下,王祖联一边帮村民收拾枝杈,一边打听天气状况。

  王祖联是福建宁德市清源镇党委书记。作为年轻干部,他在市委组织部的统一组织下,去年从市政协机关纪检监察组调任而来。

  “九成是山,剩下的水、田各半;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几乎为零;全镇1.73万户籍人口,在家的不到1/3。”王祖联一开口就勾勒出了清源的镇情。如此禀赋和条件,如何推进乡村振兴?初来乍到的他曾感“压力山大”。

  干,才有出路。王祖联带着清源镇一班人落实产业规划、用足金融政策,高质高效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目前完成了种植茶叶2万亩、猕猴桃近3000亩、林下中草药2000多亩,数量都在全县前列。

  如今在宁德,大批像王祖联一样的年轻干部在基层一线“经风雨”,扑下身子为老百姓干实事谋福利,自己也收获了沉甸甸的成长。

  到基层一线去,锤炼干事本领

  2022年,宁德出台《关于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组织年轻干部到乡村一线培养锻炼的意见》,从创新干部培养、深化干群联系、健全人才流动、完善成果转化等4个方面,建立健全年轻干部培养锻炼长效机制。

  “一些年轻干部不缺学历缺经验、不缺理论缺实践,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基层情况不熟悉、贴近群众不够等问题;农村也面临人才紧缺、干部能力素质跟不上等困难,制约着乡村振兴。”宁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惠说,让年轻干部到乡村“墩苗壮骨”,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亲自倡导推行的“四下基层”制度的行动之一。

  通过挂职锻炼、交流任职等方式,宁德的年轻干部分批次到基层和艰苦地区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2022年,宁德选派10名市直机关优秀年轻干部担任乡镇党委书记,选派62名选调生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41名年轻干部到县信访局、乡镇班子和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挂职锻炼。

  王祖联就是10名乡镇党委书记之一。“原先干的是行业领域内的活儿,相对单一。现在只要是镇域内的事儿,不管大小都要放在心上。”他这样概括自己工作的变化。

  海拔600多米的竹坪村,年日照时间长,条件适合种植猕猴桃。一有空,王祖联就往竹坪村跑。“王书记经常来,为我们解决实际困难,还帮着理清发展思路。”种植基地负责人李长春说。

  去年10月,得知金融部门推出乡村振兴专项贷款消息后,王祖联立即帮李长春牵线搭桥。“月初申请的200万元贷款,月底就到账了。”李长春说,这笔贷款额度大、到账快、利息低,正好用来支付开荒改植、肥料人工等费用。

  农业既要靠种植,又要应对极端天气;要谋划发展,还要处理矛盾。王祖联邀请福建省农科院专家,到竹坪村指导村民种植技巧;同时,搭建清源镇矮山片区猕猴桃党建联盟,整合技术、市场资源,引导乡亲们抱团发展。

  去年7月开始,清源镇4个月没下雨,多个村子出现用水困难。正当王祖联为找水焦头烂额时,两个村子还因抢用灌溉水发生了争执。

  “我叫王祖联,是清源镇党委书记,大家务必冷静!”他抓起喇叭亮身份,站在了两村村民中间。

  “镇上出资打了一口水井,先解决燃眉之急,再把双方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叫到一起,商定用水分配办法。”王祖联说,该道歉的道歉、该赔偿的赔偿,并商定用水分配办法,两村重归于好。

  类似难题,张超上任后也遇到一件。他是选调生,今年2月被安排到福鼎市太姥山镇东埕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查档案时,我发现村里一处近20亩的地块,亩均租金仅有3300元。”张超说。走访中他了解到,租客当起“二房东”赚差价。

  “我们是签了合同的,你要想涨租金,就去法院告你!”租客气势汹汹地上门威胁。“别闹得不好看,不如先提到5000元,以后再慢慢上涨。”也有人前来递话说和。

  “这块地交通便利,周边租金已经1万多元。这么低的租金,很不对劲。”张超找到村支书周克玲商量,“合同即将到期,再不回归正常价格的话,村集体还要继续吃亏。”周克玲鼓励他:“只要是出于公心,没什么好怕的,我支持你!”

  张超邀请第三方资产评估公司评估土地价值,联系律师查看合同条款,为提租谈判做好充分准备。最终,东埕村以每年每亩1万元的价格将该地块出租。“村集体每年增收13万多元,我们准备用这笔钱建设健身广场,让老百姓分享集体经济成果。”张超说。

  “硬骨头啃多了,办法就多了,底气更足了,干事创业的本领自然就更强了。”张超说。

  到群众中去,提升群众工作能力

  宁德市委组织部曾有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全市35岁以下干部中,没有农村工作经历的有7000多人,占比达2/3,不少干部存在对基层情况不熟悉、群众工作方法缺乏等问题。

  “我们分批组织年轻干部到农村开展实践锻炼,每批为期3个月,每月集中开展5天、累计不少于15天,力争在3年内覆盖35岁以下没有乡村工作经历的年轻干部。”宁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陈梅仔说。

  宁德市要求每名年轻干部至少与20户群众拉家常,通过看“田面、人面、市面、路面、屋面、桌面”,了解掌握村情民情社情,帮助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今年32岁的杨龙贺是一名博士选调生,完成一周的岗前培训后,他就被派到了寿宁县南阳镇含溪村担任第一书记。

  含溪村是南阳镇最偏僻的村,到镇上要走11公里的山路。“以为自己去的是东南沿海,没想到一来就被派进了山沟。”杨龙贺说。刚开始对如何开展工作手足无措,他决定先入户了解村子情况。

  “听说他是博士,不会‘镀镀金’就走了吧?”“他没经验、没资源,能给咱村带来啥?”面对议论,杨龙贺不为所动,继续走村入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