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 > 新闻 >

年糕妈妈李丹阳:带娃这件事的价值正在得到重估

导读:

微信图片_20220406174630.jpg

微信图片_20220406174630.jpg

“带娃比上班轻松?带娃的价值不如上班?这是一种偏见。”李丹阳和她的团队在努力的一件事,就是为“带娃”正名。继而,为妈妈减负。

文 /张大龙 王君权

纳博科夫有句话形容带娃,叫“苦役和极乐交织”。

那时,爱人薇拉在外打工,家里请不起保姆,纳博科夫在家陪娃,甘苦自知。多年后总结心得,他说,绞干尿布得“如网球场上反手抽击一般优雅地扭动手腕”。

关于奶爸的生活,综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一小品《全职爸爸》有所演绎,全职爸爸放弃事业、打不了游戏、长期缺觉,甚至忘了自己叫啥(习惯了被称为“某某的爸”),还要面对在职爸爸的嘲笑,“全职带娃啊,轻松,好轻松!”

李丹阳看了小品有点感慨:“无论爸爸还是妈妈,带娃的付出一直被低估——带娃比上班轻松?带娃的价值不如上班?这是一种偏见。”李丹阳和她的团队在努力的一件事,就是为“带娃”正名。继而,为妈妈减负。

李丹阳是两个男孩的妈,因老大叫“年糕”而得名“年糕妈妈”。她从浙江大学临床医学研究生毕业,2014年起,开设微信公众号“年糕妈妈”做母婴科普。现在,她管理着一个350人的团队,运营着“年糕妈妈”微信公号、抖音号、微博等,总订阅用户数超过4000万(未去重)。

7年多来,年糕妈妈自媒体后台平均每天收到两千多条评论、私信。对于生育前后的女性,李丹阳有自己的洞察。

“生育会带来女性身心上的巨大变化,在重建过程中,女性要经历一些身心的艰难的时刻。比如习惯性地在育儿方面苛责自己。”李丹阳说,宝妈需要给自己减负,也需要家人、社会更大的支持。

生育中的一些事,妈妈只能自己承受

李丹阳在2019年生下老二,她将产前产后的经历、体验,写成一本书——《你的人生不该为怀孕让步》。书中名为“产后真相”的一章,讲述了这位母婴科普作家,在一个深夜受产后低落情绪侵袭——

生产造成多处伤口疼痛,仿佛台风侵袭后的小镇,满目疮痍,急需重建却无能为力;

激素水平极速变化,新生命到来的兴奋消失,身体和精神上的疲惫感越来越重;

几小时喂一次奶,喂奶原来比生产还痛,孩子哭闹会牵扯神经反应,睡不了一个囫囵觉;

上身漏奶,下身漏尿,掉头发,体型变化,各种对将来的焦虑念头,好像沼泽里的肥皂泡翻滚。

李丹阳在心里恨不得抽自己:叫你好了伤疤忘了疼,叫你非要生二胎!她给老二喂完奶,推老公起来拍奶嗝,老公又迷糊着睡过去了。

情绪一下翻涌上来,她不管不顾推醒老公,把孩子交给他,转身进了卫生间。

关上门,心情迅速转为自责——老公带娃一直算给力的——可身上疼痛袭来,又转头骂自己没出息:整宿整宿睡不好是自己,挺大肚子跑来跑去也是自己,身材走样的是自己,分娩痛喂奶痛的也是自己……

愧疚、怀疑、辛苦、委屈一起涌上来,混成深深的无力感和绝望感,李丹阳蹲在卫生间嚎啕大哭。

2.jpg

  母婴科普作家李丹阳,产后经历了情绪低落的时刻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2017年统计,在我国,50%-70%的女性都会经历产后情绪低潮,而最终发展成产后抑郁症的概率是10%-15%。

从年糕妈妈这些年收到的留言、评论来看,许多妈妈都会经历产后“真相实刻”。

“生育中有一些事情,只能妈妈自己来承受。”李丹阳非常认同纪录片《生门》导演陈为军的说法,“一个女人只要没生过孩子,不论她多大年纪,都还是小姑娘心态。可一旦生完孩子,女人就变了,她的身体会面临颠覆性的破坏。都说生育是两个人的事,是老公、老婆的事情,其实不是。真正面对一切的,是女人。”

但以往,一句“哪个妈妈不是这么过来的”,让这个问题变成了“房间里的大象”。有的妈妈留言说,觉得自己被骗了,早知道这么辛苦就不生了。

现在,越来越多人在公开讨论这个问题,李丹阳觉得这是一种进步。“把这个事说清楚,并不是渲染悲情——正视问题、理解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

年糕妈妈的内容,很大一部分在讨论这些问题,定义它,并解决它。

比如分娩剧痛,但你可以打无痛,无痛是安全的;漏尿,要做凯格尔运动,严重的话要专门找医生;脱发,不要紧张,会长回来的;激素急剧变化,会导致情绪不稳定,如果持续低落,要看心理医生。

再比如,除了睡着后的“天使时刻”,人类幼崽需要时时刻刻、360度的关注。照看孩子久了,妈妈容易忘了自己,感到迷失。那么,就需要重新回到自己的感受上来,千方百计抽出点空,做些让自己愉悦的事,像打个瞌睡、洗个热水澡,像看会书、写写文章,甚至——开一个公号。

李丹阳的微信公众号“年糕妈妈”,诞生于2014年她生完老大后的情绪低落期。那段时间,她哄睡儿子后,独自在凌晨的夜色里,查询医疗典籍,写作育儿文章,发布在公号上。

李丹阳写作,讲求言而有据,论点背后定有权威材料的支撑。这份严谨,让她很快脱颖而出,四个月便积累下一万粉丝,继而是30万、100万、200万、500万、860万……

李丹阳现在还记得早期用户留言。一位妈妈说:到处找文章看,看了你的,才搞懂睡眠是怎么回事。一位原本不太会做饭的年轻妈妈,把李丹阳给年糕做辅食的步骤写了贴在冰箱门上,把孩子喂得饱饱的,家里人都觉得她棒。

写作和分享带来的成就感,像伸向泥沼的一条绳子,李丹阳狠狠抓住,奋力将自己带离陷阱。一日复一日,这也将她带到了千万级的订阅用户面前。

一位母婴行业资深观察家认为,女性怀孕后,对生育知识充满渴求。这些知识的获取路径,历经计生委培训、媒体,再到自媒体的变革。而在自媒体中,2014年以“年糕妈妈”为代表的母婴公号崛起,是一个开端。

有一群共同经历的人说说话,会好很多

妈妈们在年糕妈妈公号上学习育儿技巧,也在李丹阳身上看到一种可能——李丹阳团队的一些小伙伴称之为“产后的绝地反击”——这让她们觉得不孤单,觉得自己也可以。

江西宝妈慧香就是这么走出产后抑郁情绪的。

慧香全职8年,生育一儿一女。丈夫在外工作,慧香又当爹又当妈。妈妈们经历过的产后问题,几乎一样都没饶过她。生下老二后,她觉得自己快抑郁了。

慧香看到,李丹阳的微博推荐了谢莉尔·桑德伯格的《向前一步》,鼓励女性找到自己。她感到心头那点跃跃欲试的念头被点燃。

她一直试图改变丈夫,希望丈夫更多投入育儿,让她可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而丈夫抱定“男主外女主内”。两人互相指责、吵架、冷战,一度闹到离婚。丈夫确乎不拔,她却终于想明白:只有靠自己来解放自己。

改变,从一件小事开始。

她在年糕妈妈App上听书,密密麻麻做了好几本笔记。这个过程,她觉得自己在倾听,在思考,“我思故我在”,那个叫慧香的个体存在被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