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他对党的十九大以来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希望河北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中彰显新担当,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新突破,在推进深化改革开放中培育新优势,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展现新作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
◇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关键是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京津冀三地坚持内部功能重组和向外疏解转移两手抓,着力抓好标志性项目向外疏解,河北打造一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标志性工程项目,持续完善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助力北京实现“瘦身健体”。
◇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9年多来,京津冀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疏通拓宽“对接路”42条段、2540公里,京张高铁、京雄城际、京唐城际铁路等开通运营,“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形成,京昆、京台、京秦等9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从不同方向打造河北联通京津的经济廊道。
◇京津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近年,河北着力强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效支撑。9年多来,京津冀持续深化教育、医疗、养老、生态等领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有效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第一个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2014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9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三场座谈会,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推动这一国家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
纵观《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顶层设计,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落实相关规划,京津冀紧紧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初见成效,雄安新区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美丽宜居京津冀取得丰硕成果,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他对党的十九大以来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希望河北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中彰显新担当,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新突破,在推进深化改革开放中培育新优势,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展现新作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
环绕京津的河北,找准在协同大局中的定位坐标,抢抓重大机遇,全面落实“三区一基地”(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全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功能定位,立足自身比较优势打造一系列重点承接平台,努力打通重点区域连通京津经济廊道,在推进协同创新、产业协作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持续深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造福百姓,不断推进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努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河北展现美好图景。
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
船舶停靠在河北黄骅港综合港区集装箱码头进行卸船作业(2023年3月9日摄)。骆学峰摄/本刊
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关键是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京津冀三地坚持内部功能重组和向外疏解转移两手抓,着力抓好标志性项目向外疏解,河北打造一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标志性工程项目,持续完善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助力北京实现“瘦身健体”。
内部功能重组和向外疏解转移两手抓。疏解需要北京与河北密切协同,形成合力。北京以解决“大城市病”为着力点和出发点,加强内向调整,控增量、疏存量,优化核心功能。河北建立“1+5+4+33”重点承接平台体系,以雄安新区集中承载地为核心,5个协作平台为重点,4个特色专业平台和33个个性化平台为支撑,综合承载力不断提升。全省已累计承接京津转入单位4.39万个,这既是一场地理位置的“大迁徙”,也是一次生产力的重塑。
打造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是设立雄安新区的初心。从2021年起,以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为重点,分期分批推动相关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疏解。
打造一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标志性工程项目。京津冀三省市主动加强对接,针对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标志性工程项目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明确年度重点工作和时间表、路线图,依法依规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雄安新区设立六年来,努力建设新功能、形成新形象、发展新产业、聚集新人才、构建新机制,全面提升综合承载力、要素集聚力、自我发展力,首批标志性疏解项目有序落地。
在雄安新区启动区企业总部区,记者看到,中国中化总部基地建设已进入地面以上主体结构施工,几十根钢结构柱高高竖起,八角形造型初显轮廓。这座采用白洋淀“金芦苇”设计理念的大楼,寓意生生不息、繁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