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 > 新闻 >

乡村之美|浙江乡村,20年坚持一件事

导读:

乡村之美|浙江乡村,20年坚持一件事

乡村之美|浙江乡村,20年坚持一件事

6月4日,湖州市德清县下渚湖街道山地皇,粉色波斯菊竞相绽放,吸引众多市民打卡游玩。近年来,下渚湖街道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自然景观资源和区域优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拍友 王正 摄

过去20年,浙江的万村千乡,坚持做了一件事。

2003年6月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花5年时间,从全省近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20年间,“1万个”已经推广到所有行政村。浙江乡村,已经变得不一样。

它们让城里人很向往。通达的道路、优美的环境、健康的食物、蓬勃的新业态……乡村的吸引力与日俱增。一到节假日,城里人都爱往农村跑,因为那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它们成为全国的样板。“中国网店第一村”“中国生态第一村”“中国第一农民画村”……浙江乡村一刻不停地朝着乡村振兴努力,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变成真实的场景。

它们走上了国际的舞台。不管是摆脱贫困还是农民增收,不管是生态保护还是传统文化保护,一个个曾经默默无闻的浙江小村,接连不断向世界发出美丽中国的声音,为各国乡村带去“中国经验”。

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乡村收获了千千万万个改变和蜕变;也必将继续用千千万万个日夜,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不懈探索。

乡村之美|浙江乡村,20年坚持一件事

2020年7月28日,空中俯瞰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无人机照片)。图源央视网

找到“向往的生活”

安吉余村,从参观者每天络绎不绝来看,无疑是乡村的“顶流”。

曾靠矿山日进账万元,以前的余村“靠山吃山”,如今却是“养山富山”。村里建起咖啡馆、文创店,几个月前,还很时髦地面向全球发出“英雄帖”,请各路高手能人带着项目到当地创业。

乡村的未来是什么模样?这个问题并无定论。但乡村该有怎样的未来,浙江乡村20年之变,呈现出中国乡村不断前行的姿态。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乡村率先把目光转向了工业。一时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迅猛发展,经济水平跃居全国前列。但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乡村的水脏了,山秃了,垃圾成堆,农村环境问题严峻,群众健康受到威胁。有人说:“示范村县县有,垃圾村到处有。”

更严重的是,一些地方工作存在“重城轻乡”的问题,乡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失,没有文化设施,青壮年纷纷出走……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深入各地农村,一路调研,一路同大家交流: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如何统筹城乡发展?他语重心长地说:“浙江农民富,创业的人多,房子造得好,但浙江农村的污水、蝇虫、垃圾也多。浙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

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千万工程”以整治环境“脏乱差”为先手棋,全域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2005年,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浙江把生态建设与“千万工程”紧密结合起来,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千万工程”的重要目标。

有人形象地比喻,在浙江发展面临转型的关键时刻,“千万工程”是让列车换道变轨的那个扳手。“扳”下去,其实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变革重塑。

“千万工程”一路走来,浙江村居面貌发生了质变,村民习惯发生了巨变,经济发展模式也发生了转变,“美丽转身”的故事俯拾皆是:

金华浦江向水晶产业污染“开刀”,黑臭河、“牛奶河”再无踪影;台州仙居“化工一条江”变成“最美母亲河”,生态绿道串联起山水田园。

2018年9月27日,“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颁奖词这样评价:“这一极度成功的生态恢复项目表明,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将产生变革性力量。”

这股力量,早已赢得万人心。“千万工程”切中了老百姓最有体感也最关心在乎的“关键小事”,一经推出就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被誉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

这项民心工程,撬动了各领域的创新,江南水乡重现昔日美景。目前,浙江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100%,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增长”“零填埋”,农村卫生厕所全面覆盖,平均每个行政村有3座农村公厕,在2019年成为全国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的省份。

乡村之美|浙江乡村,20年坚持一件事

航拍改扩建后的嘉兴火车站

补齐平均数背后的短板

以生态起步,但不止于生态,“千万工程”开启了一场伟大而深刻的城乡统筹实践。

往返嘉兴火车站与南湖区凤桥镇,一趟101路公交车穿梭城乡之间。这是嘉兴市首批城乡公交线路之一,2004年3月下旬,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嘉兴专题调研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时,曾坐上这班车,亲身感受嘉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带来的变化。

围绕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浙江通过“千万工程”的系统推进,成为全国最早发布和实施城乡一体化纲要的省份。从打破城乡迁徙的户籍障碍,到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再到赋予乡村要素以市场价值……人、财、物在城乡之间自由涌流,改变的是传统城乡工农关系。

当年的101路,现在依然穿行在嘉兴城乡。不过现在,浙江的城市乡村已有新的风景——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同规同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市域城乡同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国领先……截至目前,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倍差20年来从2.43缩小到1.90,是全国倍差最小的省区。

沿着“千万工程”的路子走到现在,浙江仍在着力补齐平均数背后的短板。紧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目标要求,浙江去年以建设未来乡村、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为重点,先后开展了两批378个未来乡村建设。

农村公共服务的提质扩容是探索重点之一。

龙游县溪口村的老人,刷脸就可以在村里的老年食堂免费就餐,他们的健康与安全通过数字化连接,时时被家庭医生关注着;

萧山区梅林村周边的孩子,有了村级的青少年宫,在村里就可以上区少年宫里最受欢迎的乐高、绘画、朗诵、主持人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