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 > 新闻 >

宜宾动力电池产业透视之四:一块电池与一个城市的中兴

导读:

宜宾动力电池产业透视之四:一块电池与一个城市的中兴

宜宾动力电池产业透视之四:一块电池与一个城市的中兴

撰文|马斯基

统筹|杨柳树

策划|宜宾市委宣传部、能镜

A、在风口上

想象一下,如果2023年6月中上旬,有架巨大的摄像机,恰好漂浮在四川省宜宾市的上空,它会捕捉到这样的场景——

一个四处飘展着「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道旗的城市,从6月8日开始,因一场世界级会议,仿佛被接入一团电流,脉搏开始加速。

在接下来的3天里,世界动力电池领域最精锐的一批专家、学者、企业家、创始人和投资人,从五粮液机场加密的航班陆续走下,从宜宾西站激增的车流里鱼贯而出,在三江新区国兴大道沙坪路9号、宜宾国际会展中心主会场聚拢,发表演讲、碰撞观点、签约项目。

之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与签约总金额1063亿元的64个项目,向四周区县辐射、分流,在翠屏区、叙州区、高县、珙县、屏山、江安、筠连、长宁、兴文、南溪,落地成一个个分论坛或某个启动仪式。

它们衔接紧密、此起彼伏,勾勒出宜宾动力电池产业1+N的完整生态系统,也似乎在宣告,这里涌动着世界动力电池产业最活跃的因子之一。

持续改变长江首城命运的事情,正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发生。6月9日,叙州区夜空中的无人机编队,变换出11种不同的字形和图案,说出这个城市此轮命运的潮向——动力电池、宜宾智轨、宜宾储能、「一蓝一绿」……

它们像平静海面上高高凸起的礁石,在过去5年里,把「一黑一白」的传统工业划开一道口子,给这个城市产业结构带来突破。财富、就业、新的生产力与新的城市风貌,从这个口子里冒出头,升腾起一股股热辣的生命力。

上午十点多,我们在三江口拾阶而下,沿着宽阔的塑胶跑道,透过高大的油樟树,站在风口里,看见飞鸟掠过江面,看见长满故事的翠屏山,看见从旧时光里长出的新城,也看见一块电池所催生的城市中兴。

宜宾城站在风口上。

那些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闪动技术光芒的观点,与宜宾日益完备的产业结构、如竹节般蹿增的营收数字,以及与禀赋、勤奋、热情、谦逊有关的各种故事,正铺满现实和虚拟的舆论世界。

但站在风口上的宜宾城,不是短期的乌托邦。

它和一块电池的故事,诞生在能源革命和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之下,被不可逆的中国制造业升级迭代的「天时」,叠加「地利」与「人和」,形成合力,将命运推至高光时刻。

它是一个历史老城,如何通过自我「革命」,以创造力和「内卷」式的勤勉,所获得的某种选择自由;也是一个被危机感和饥饿感驱动,在势不可挡的时代大潮里,抓住机会之鱼,又借力体制创新和模式创新,将自己拨出旧时代,亲手送往「中国动力电池之都」高地的城市样本。

某种程度上,宜宾的故事,不止是宜宾的故事,它闪烁的露珠上,折射的,是新能源革命下,一个时代的脸孔。

宜宾动力电池产业透视之四:一块电池与一个城市的中兴

?图1:6月9日上午,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开幕式现场;图2:6月9日夜晚,叙州区上空的无人机表演,变换字形和图案,讲述宜宾市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B、制造业迁徙

翠屏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岗路100号,一个临街并不大的门脸儿,窄门、暗框,低调的让人有些忽视它的存在。

沿楼梯上到三楼,格局却开阔起来。舒服宽大的沙发和桌几、柔和的灯光和一个大到可以举办酒会的露台。从露台望出去,满眼绿色。

这是临港的企业家之家,也是宜宾市智能制造行业协会办公所在地,它由三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管,专为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相关企业提供各种免费服务。

从传统白酒+煤炭,到8+2产业格局、智能终端,再到动力电池产业链,协会产教融合分会执行会长廖燕,亲眼看见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宏大命题,如何沿着这条轴线,具象到宜宾每一个企业起起伏伏的命运里,也看见如同绑上火箭的GDP之线,如何从十几年前800多亿元一路上扬,跃至去年的3427.8亿元。

城市经济发展史,其实是部产业发展史。

要真正理解宜宾命运的流转,理解刚刚入列三线城市的长江首城,为何能够在当下时间点,冲出广东和江苏既有优势的重围,将「中国动力电池之都」的大旗擎在手中,就必须将之放到一个更大视野,回到中国制造业的原点。

过去40年,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上空挥舞,它与全球资本在不同时间点上汇合、交织,拧成一股移动的旋风,携带起一条条产业链,在不同地区间转移,所到之处,改变产业结构,重塑区域和城市命运。

这是一个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都足够复杂的制造业发展转移史,为了让图景更简洁形象,我们不妨将它简化为三个箭头。

现在,想象一下,你的脚下,正铺陈着一幅巨大的中国地图,它被置于时间的横轴和事件的纵轴之间。

地图上,三个箭头如同游龙,时而分离、时而交汇、又时而重合。它们一条是中国制造业,一条叫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另一条,则代表宜宾现代制造业的过往和当下。

第一条「游龙」,以70年代末为起点,以十年为单位,从东部向中西部游走,所到之处,解放农村劳动力,拉长产业链,将中国逐次变成工业品、中间品和化工等领域最大单一市场,在第三个十年,因WTO与外贸拉动,游龙日渐粗壮——中国制造业开始呈高质量发展迹象。

随后,自2008年起,在高铁高歌猛进和4万亿基础设施建设刺激下,一个包括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城际轨道在内,更有效率、更低成本的物流体系,贴身而现。它推动中国低端制造业产业链开始外迁,高附加值制造业渐次填充。

2015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单一新能源汽车市场,与此同时,充电桩、5G基站、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特高压等新基建,开始慢慢绕在它的外围,结成一张结实的网。

中国制造业结构持续升级,并与全球产业转移的第四次浪潮交汇,向高端跃升,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

第二条「游龙」,以50年代拥有产业基础的河南和天津为起点,几十年里,沿市场指路牌,从场景局限的津豫和鱼龙混杂的广东钻出。

2015年随中创新航,向主机厂相对聚集的江苏常州等东部城市转移,又因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开始向具有资源优势的西部挺进;2017年,宜宾引入锂宝新材料等,两年后四川时代落地,以此为标志,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链,开始向锂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尤其四川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