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 > 新闻 >

从“群众领袖”到“人民的勤务员”

导读:

从“群众领袖”到“人民的勤务员”

从“群众领袖”到“人民的勤务员”

  习仲勋曾嘱咐儿子习近平:“不管你当多大的官,不要忘记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真真切切为百姓着想,要联系群众,要平易近人。”

  这番话,是父亲对儿子的要求,是两代共产党人间的传承。

  “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向党内同志介绍习仲勋时说:“要选择一位年轻的同志担任西北局书记,就是习仲勋,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出生于民族危亡时刻,这位由农民后代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体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

从“群众领袖”到“人民的勤务员”

  曾和习仲勋从绥德一路赶往延安的美国学者李敦白回忆:“他走到哪里,好像每一个村庄都有认识的人,他碰到这个人说,你婆姨的病好了没有,碰到那个人说,你爸爸的腰疼好了没有。”

  “凡是关中的人民,无论大人和小孩都知道他,都喜欢他。”一份保存在习仲勋档案中的组织鉴定材料生动反映了习仲勋同群众的鱼水情深。

  在中共绥德地委旧址的展厅里,一行字格外醒目:“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这是习仲勋说过的话。

  “端端地,这是关中话,稳稳正正地。”2021年9月,习近平在陕西榆林考察时说。

  1943年,习仲勋刚刚就任绥德地委书记就提出“为五十二万群众服务”的要求。他要求各级干部不当“官”和“老爷”,而是走出“衙门”,深入乡村,真正为群众想办法,办实事。

从“群众领袖”到“人民的勤务员”

  在《习仲勋与群众路线(上册)》(采访实录)一书中,有这样一段纪实:“他到过粤东、粤北、粤西、珠江三角洲和海南的许多县、市。很多地方不是一般的基层,是非常贫困的地方。像阳山县的东山、清远县的白湾等自然条件很差的贫困石灰岩山区,他都跑过了。”

  在广东梅县调研时,他戴着草帽,挽起裤腿走在泥土地里。农民见到这么大的领导来,有时候会双手和他握手,习仲勋也会还以双手相握。他对当地干部说:“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让群众吃饱饭又有零花钱。”

  习远平在一篇回忆父亲习仲勋的文章中写道:“父亲一生,参与完成了党的两大历史使命:一个,是与刘志丹、谢子长一起,创建了众所周知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而另一个,则是在邓小平、叶剑英的亲自支持、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创建了广东经济特区。”

  这两大历史使命,围绕的中心都是“人民”,前者是为了人民的解放和自由,后者是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

  …………

  正如习远平所说,“父亲是农民的儿子,人民是父亲的根”。习仲勋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群众,这也深深影响着习近平。

从“群众领袖”到“人民的勤务员”

  “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黄土的厚重与雄浑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伟大的劳动人民。在历史长河、时代大潮中,习近平与父亲习仲勋先后都在陕北这片赤诚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1969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到陕北农村插队。

  “一年365天,除了生病,几乎没有歇着。下雨刮风在窑洞里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还要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在陕北,习近平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种地、拉煤、挑粪、打坝、挖井、建沼气池……深入了解农民、了解农村、了解当时中国社会最基层最真实的一面。

  七年知青岁月,锤炼了习近平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志存高远的情怀。于他而言,这片土地不仅仅是他劳动过的地方,也是他心灵的故乡,这里不仅有朴实的老乡,也有精神的手足。

  多年后,习近平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他还说:“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对农民和土地的深深挂念,成为他根植内心深处的动力。“人民”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黄土地生根发芽,也为他此后的治国理政思想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初,习近平走上地方领导岗位。他深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深入群众才能知道群众需要什么,才能更好地为民办事。

  在河北正定,他骑自行车下乡调研,将桌子摆在大街上,现场处理、解答群众问题;在福建宁德,他沿着柴刀砍出的荆棘山路“三进下党”,扑下身子带头践行“四下基层”制度;到任浙江后,他带领省级领导“下访浦江”,主动倾听来访群众反映的矛盾问题,用一年多时间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

  齐心曾在《忆仲勋》一文中这样回忆丈夫习仲勋初到广东工作时的情景: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每天都要到凌晨后才肯休息。“这一年盛夏,最怕热的仲勋竟冒着酷暑一连跑了23个县。我心里明白,仲勋是在拼命”。

  父亲,是精神和力量的象征,更是榜样的激励和引领。

  “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始终是习近平与父亲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从“群众领袖”到“人民的勤务员”

  2012年11月15日,世界目光聚焦中国。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宣示了他带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

  “千万要记住政府前面的‘人民’两字。”

  “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

  万千叮咛,饱含着人民领袖对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

  “为人民服务,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战斗一生,快乐一生;天天奋斗,天天快乐”,这16个字是习仲勋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习仲勋逝世后,齐心亲笔书写的这段话,被镌刻在习仲勋墓园的雕像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