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提出明确要求。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年来,浙江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
近日,记者赴浙江省多地乡村一线采访,从“千万工程”谋划、部署到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探寻党员、干部如何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走进位于浙江省台州市白塔镇的高迁村,马头翘角、白墙黛瓦,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三五游人流连于古村美景中,感受浙东南古村落民居的韵味。
“这阵子恰逢杨梅季,村里56家农家乐、2000个床位基本是满的。”高迁村党委书记吴海涛乐开了花。
高迁村历史悠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早年文物保护意识较弱,村里一度放任村民乱建,影响了村子的整体面貌。
近年来,高迁村把“保存修护”放在首位,“保护促利用、利用强保护”,对古民居修旧如旧,整治村容村貌,并与周边景区抱团发展,盘活村里的闲置资源,走上了村美民富的发展道路。
怎样对待历史文化,背后是政绩观,是发展理念。在正确政绩观指引下,历史、文化、生态成了宝贵的发展资源。
如今的之江大地,像高迁村这样的美丽乡村已由单个“盆景”连片发展成为全域“风景”,展现了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动人画卷。
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
纯白建筑,田连阡陌,远处楠溪江逶迤流淌……温州市永嘉县枫林镇镬炉村麦浪公园,一季小麦已完成收割,新种下的玉米、向日葵长得旺盛。不远处,麦饼工坊里飘来刚出炉的麦饼的焦香。
镬炉村此前还不是这样,由于缺少规划,私搭乱建,杂乱无章,人居环境不好,村民心气也不顺。
从哪里入手?从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改起。拓宽主干道,打造麦浪公园、麦饼工坊、林间小筑、乡味博物馆等业态,成功举办开镰节、研学游等特色活动,带动村内及周边村社就业1000余人次,吸引游客5万余人,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4.9万元。
“村里能有今天这幅景象,关键是4条:党组织领导、村民为主体、专班抓进度、市场说了算。”村党支部书记黄少郎说。
拆改建,村里提前一周就把党员、干部拆除小屋、旱厕的信息发布到村公告栏上,随后在拆改现场召开村两委会议、村民代表大会。
“就是要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示范,让更多村民看到信心决心。”黄少郎说,因为群众工作做得早、做得好,主干道两边的32户村民全部无偿退让1.5米,有一户还主动拆除了自家合法房屋的1/3,村内主干道就此拓展到了5米。
“镬炉村的经验具有代表性。在‘千万工程’推进过程中,我们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千万工程’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实现从‘要我建设美丽乡村’到‘我要建设美丽乡村’的转变。”温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赵晓奔说,实践表明,千难万难依靠群众就不难,党员、干部站稳人民立场,干在先、走在前,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群众就会心热起来、行动起来,乡村振兴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什么、怎么抓,体现的是政绩观。人居环境,直接关系老百姓幸福指数。
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原浙江省农办副主任顾益康,亲历了“千万工程”实施至今的全过程。顾益康随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下乡调研时,习近平同志的一席话让他记忆犹新:“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涉及民生的大事。我们生活在城市的小区里,如果生活垃圾成堆,我们会是什么感受?这个事情,一家一户做不起来,必须党委政府去抓去做。”
浙江的农村以前什么样?老百姓有顺口溜:“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横流”。
如今什么样?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增长”“零填埋”,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100%,农村卫生厕所全面覆盖。
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一个写照。在“千万工程”推进过程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为民造福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真心为民造福,赢得衷心点赞。“千万工程”被当地农民群众誉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
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丽水市缙云县仙都街道鼎湖村,依山傍水,紧邻景区。绵绵细雨中,村民刘朝勇正在自家的农家乐忙着招呼游客用餐。环境优美的农家小院,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休闲度假。
山多田少、交通不便,曾经的鼎湖村人靠种田采石为生,走的是旮旯路,过的是穷日子。
2003年,鼎湖村成为缙云县第一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示范村,开始了一场“美丽革命”。先做减法,改厕、治污、回收垃圾,形象为之一变;再做加法,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瓯江山水诗路廊道和轩辕文化街,发展“乡愁富民产业”。同时,将村集体约300亩山地、林地发包后,打造成鼎湖峰景区的“仰峰洲”景点,并依托景区收取商铺租金、影视拍摄场租费等,为村集体每年增收超50万元。
山还是原来的山,水还是原来的水,但生活在山水间的人,靠着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资源变资产,过上了更美好的生活。
“理念一变天地宽,环境能当饭来吃!”鼎湖村党总支书记刘金彪不禁感慨。
“在缙云,像鼎湖村这样的美丽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缙云县委组织部部长闵柯介绍,“为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的新路径,我们结合基层党建‘百县争创、千乡晋位、万村过硬’工程,充分挖掘村庄发展生态优势,积极探索创新村企合作共建模式,开展‘寻找乡村共富合伙人’活动,计划通过3年时间,打造一批党建引领示范强、集体经济发展强的‘双强’示范村。”
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丽水调研时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
做好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离不开政策的支持。2013年11月,浙江省委明确将丽水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先行区和试点市,明确对丽水不再考核GDP(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两项指标;2019年,丽水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以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为切入点,建立GDP和GEP双核算、双评估、双考核机制,形成一系列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以及交易制度体系。
经过不懈探索,丽水在山水间求发展,构建起“丽水山耕”“丽水山泉”“丽水山居”“丽水山景”“丽水山路”等“山”系品牌,以独具山区特色的生态优势为依托,探索出生态产品增值溢价的市场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