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 > 新闻 >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再赴四川,为何专程看了这两个地方?

导读: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再赴四川,为何专程看了这两个地方?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再赴四川,为何专程看了这两个地方?

  7月25日至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调研,先后专程看了两个地方:在广元市,总书记考察了翠云廊古蜀道;在德阳市,他调研了三星堆博物馆。

  从“三百里程十万树”的古道古柏群落,到“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古城古国遗址,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可以清晰看到他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承发展的深度关切,而这两者攸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根脉传承。

△ 四川考察点示意图

△ 四川考察点示意图

  01

  走进翠云廊:古蜀道上的“国之瑰宝”

  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考察调研的第一站,是翠云廊古蜀道。

  贯穿在川陕之间的古蜀道,曾经是千百年间进出两地的交通要道。“噫吁剑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唐代诗人李白这首脍炙人口的《蜀道难》,描绘了蜀道行路之艰难,也佐证了蜀道历史之悠久。

△古蜀道示意图。(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古蜀道示意图。(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古蜀道。(总台央视记者郭晓龙拍摄)

△古蜀道。(总台央视记者郭晓龙拍摄)

  “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当天承担讲解工作的广元蜀道文化研究会蔡东洲教授告诉《时政新闻眼》,蜀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秦并巴蜀时,古蜀道中最重要的金牛道就正式开通了。李白诗中所写的,也正是古蜀道金牛道这一段。

  翠云廊,就在金牛道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遗址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绵延300余里,有着迄今保存最完好、里程最长、数量最多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被誉为“蜀道灵魂”“世界奇观”。

△广元蜀道文化研究会蔡东洲教授。(总台央视记者贾林拍摄)

△广元蜀道文化研究会蔡东洲教授。(总台央视记者贾林拍摄)

  翠云廊,顾名思义,就是由行道古柏组成的绿色长廊。“翠云廊”一名,出自清朝康熙年间剑州知州乔钵的一首诗:“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

△翠云廊内,古柏郁郁葱葱。(总台央视记者程铖拍摄)

△翠云廊内,古柏郁郁葱葱。(总台央视记者程铖拍摄)

  目前翠云廊三线现存古柏12000余株,其中剑阁县境内7803株。据了解,自明朝始,剑州州官就开始实行驿道古柏离任交接任制度,并沿袭至今。

  千年古柏,与千年古道相伴相生,历经风雨洗礼,见证历史变迁,一路逶迤连绵,环云耸翠,夹道成廊,升华为历史与文化交融的鲜活记忆,成为自然与人文共生的珍贵标本。

△古蜀道与古柏。(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古蜀道与古柏。(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02

  走进三星堆:惊艳世界的古蜀遗址

  第二站,三星堆。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的三星堆博物馆,了解历史文化遗址发掘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等情况。

△三星堆博物馆航拍。(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

△三星堆博物馆航拍。(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

  三星堆遗址,被认为是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它代表了距今4500~2900年间的古蜀文化面貌和发展水平,是同时期长江流域文化最丰富、面积最大的都城遗址。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大立人像。(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大立人像。(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1986年、2019年,三星堆先后发现8个祭祀坑。两次发掘出土珍贵文物近2万件,包括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神树、青铜神坛、青铜人头像、青铜纵目面具、黄金面具、金杖等稀世之珍。

△当天现场负责讲解的三星堆博物馆公众服务部程静。(总台央广记者马喆拍摄)

△当天现场负责讲解的三星堆博物馆公众服务部程静。(总台央广记者马喆拍摄)

  此次总书记考察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总建筑面积约5.44万平方米,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遗址类博物馆单体建筑。陈列面积2.2万平方米,展出文物1500余件(套),设有“世纪逐梦”“巍然王都”“天地人神”三大部分。7月27日起,新馆试运行,近600件文物首次亮相。

△新馆常设三大展览之一:“世纪逐梦”。(总台央视记者郭鸿拍摄)

△新馆常设三大展览之一:“世纪逐梦”。(总台央视记者郭鸿拍摄)

  当天,总书记还走进了三星堆文物保护修复展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