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涧松,字公木,别署四更楼主,松石楼主。1959年6月出生于上海市,1984年结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工艺美术专业,1988年起旅居日本。现为上海书画院画师、上海浦东新区新联会理事、上海浦东新区自由职业者联盟理事、上海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精品高温窑变釉下彩瓷盘
直径52.2cm
工艺,本是陶瓷艺术的传承基本,在今天却颇有匠气之意,但这个基础在优秀的陶瓷艺术家的创作中依然具有主体性。在日本创作、生活十五载的尉涧松,就是这样一位有所坚持的艺术家。他在瓷艺的道路上坚持着对技艺的追寻,而瓷艺在创作、窑烧的过程中需要更为精湛的技艺来把控,尉涧松也因此围绕着高温窑变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人力和财力,这个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但他从传统的沿袭、追寻到开创虽步履艰辛却一直坚定向前。这份坚持造就了他今天在瓷艺上的一片天地,他是目前极少数能够熟练掌握高温窑变瓷艺绘画、烧制技术的领军者之一。
《过雨荷花满园香》
高温窑变釉下彩瓷盘
直径 52cm
对尉涧松而言,火是他艺术创作的生命力源泉,火本身就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并决定了作品的完成状况。窑温的控制在科技发展快速的今天较易掌控,但这只是完成瓷艺作品的一小步,而火在密闭空间中的走向、形态,则是需要经验和探求、研究才能领悟的,这使得所有材料在同样的温度下可能产生不同的回应。尉涧松在高温窑变上的成功就来源于他长期钻研并亲历窑烧的过程,与烧窑工保持互动,真正去了解密闭空间中火的生命如何造就瓷艺。从操作的层面来讲这是一种技艺,但从陶瓷作品最终形成的结果来看,却是艺术家与火的对话。陶瓷的本质美,是在火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材质本身,火在窑烧时的走向都在成品瓷上留下特有的印记,包括釉色的效果、表现力和胎质肌理等。
“火”这个元素在尉涧松的瓷艺作品中表现于瓷器的器形与釉彩的精细、当代性上。他的作品器形并不拘泥于传统风格,更多地试图表现线条感以及艺术张力。比起火的刚硬、浩荡的符号形象,尉涧松塑造了一个柔美的火舞者形象。无论是釉里红的古典之美以及从色彩到画面的流动性,还是富有线条感的瓷器整体形态,都把尉涧松内心对自然世界的柔美感悟完整地反映给观看者。在1300°以上的高温烧炼中,他除了判断所使用的矿物质颜料在不同温度下的性能之外,也试着理解火在密闭空间中的动感与能量。
《秋思》
高温窑变釉下彩瓷盘
直径50cm
在与火的结合中,颜色釉不仅是对颜色本身的判断,矿物质之间的冲突、融合,都会影响色釉的形成,因而掌控颜色在立体作品上的流动,也是尉涧松的色釉创作的立足点。釉色不是单纯地装饰,而是在与瓷器胎质结合后对瓷的肌理的凸显。只有在高温的洗礼下,釉色才能像地壳运动所产生的物理结果一样而形成宝石般的艺术价值。无论是釉色还是纹理,尉涧松最强调的还是瓷器本身,因为釉色或纹理都需要依托这一基础,这也是他从瓷器的造型设计和塑造都从一而终、亲力亲为的观念出发点。如果不能自己动手做坯胎,那么作品的价值也就只限于绘画技艺而已了。
《紫气东来》
高温窑变釉下彩镶器
76cmx35cm
除了技艺之外,陶艺家的创作总是无法离开自然给予的物质和精神冀求。将自然景色移情于作品之中一直是艺术创作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在瓷艺中,釉药的应用是对这种移情的使用,而由此出现的“如玉”、“冰裂”、“凝脂”等效果是对自然的具体表现。在尉涧松的作品里,这种自然之情是温润而细腻的。即使是单色釉,在他的作品中也能表现出如沐春风似的流畅感,具有高明度的中国红色彩鲜明而突出,但因为动态感而软化了红色的强烈冲击力,作品更具感官性。
事实上尉涧松是将自然抽象化而试图叙述新的视觉语言,他所追寻的瓷本身的美以及生活、自然的美,都融入在作品中,形成了“甜美”的视觉形象。可以想象,在瓷土、矿物颜料在火的洗礼下流动着它们各自的生命气息,最后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在最佳的火的控制下,作品最后显现的图式画面具有动态视觉效果,色彩鲜明而透亮,在干净的瓷胎背景中勾勒出具象形象,最终传递给观众特定的符号信息而引起共鸣。因而对于瓷艺来讲,釉彩无法离开瓷器本身来评判它,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