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 > 新闻 >

EMBA招生,出海发展需求如何选EMBA课程?

导读:

这段时间和做金融的朋友聊市场的问题。

这段时间和做金融的朋友聊市场的问题。

大家的共识是这两年业务不好做,但也不是完全没机会的,因为腾了腾手头的业务,发现实际还有增长的地方,是在海外。

 

朋友很直接就讲了。

未来商业增长点,必然是由内向外,由国内市场杀向国际市场,现在没有涉及海外的企业,他看的就已经很少了。

直白点讲,出海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1

但企业出海不是件易事。

企业出海对高级管理人员在思维、全球视野、领导力等方面的要求是很高的,管理人员必须从这些方面进行提升,才能有机会去把握新的时代脉络。

管理人员应该先转变思维,因为出海思维和国内思维是不一样的

中国商业的前二十年,主要是靠几乎空白的国内市场喂养起来的。

在中国商业发展的早期,依靠基础设施的普及带来的庞大流量红利,所有企业都在拼命做增量,本土市场就足够各大公司慢慢瓜分的了。

但是到了现在,国内人口增长带来的时代红利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企业竞争也进入到了存量市场的肉搏战。

那个时候,金融行当,不用太卷,投投国内,就可以了。

在蓝海里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可以慢慢游泳,拓宽业务边界。

但是在红海里,一不留神就会被对手打死,把红海染成血海。

现在企业人想要出海,要重新把思维从既有的红海思维调整到蓝海思维,去代入对应国家的模式,但不能简单按照国内之前的发展模式来行事,要多看,多想,多做。

可以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我们这有什么不同?

这个国家的消费者习惯和我们这有什么不同?

这个国家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执行力度和我们这有什么不同?

其次是在全球视野上。

现在企业管理人必须意识到一个事。

想要破局,出海是唯一选择。

以我身边一个企业主为例,他是做食品出厂包装的,一年净利大概在千万左右,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后续的市场发展。

食品加工行当,国内业务已经被同行瓜分得差不多了。

搞供应链行当的企业都有这样的通病,一旦整个行业上下游的供应链确定了,你再想去做市场,就没有什么新市场了。

你不是不知道市场的需求在哪里。

但你也同时知道,那个市场需求已经被同行给占据了。

不是你不愿意花大精力去抢同行的市场,而是你知道你没机会去抢这个市场,同行是不会把市场让渡出来给你的。

在国内市场已经趋向稳定的情况下,出海将是国内企业继续增长的唯一选择。你要用全球视野来看待这个行业在哪里还能补上空缺。

一方面,国外仍然有大量的商业潜在用户,比如东南亚和非洲地区,有大量人口正处在类似十几年前国内市场前期的状态。

市场空白,尝试走进去,就有可能获得增量。

另一方面,欧美市场依旧有资金愿意投资。

现在去海外投资创业,只要业务能跑得通,销售能跟得上,资金方面不需要太担心,市场有庞大的资金愿意去承担试错成本。

金融支持给得是很足的。

 

2

还有,企业出海这个事,对企业主管的领导力要求也很高。

我见过太多企业老板出去碰壁的故事。

有的是不懂商业模式,我们这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你只要搞到订单,没可能供不到货,但那边,你可能找不到一个稳定的原料生产商。

有的是不懂商业金融规则,特别是东南亚和印度这些地区,法规问题,融资问题,政商环境上,都是考验投资的一个点,不懂这个模式,贸然进去,也有问题。

还有的就是文化冲突,大部分出海企业对当地消费习惯、消费节点及获取信息渠道的认知相对有限,尤其是刚刚进入市场时,会经历一个本地化“磨合期”。国内外存在的文化差异加大了海外团队管理的难度。

但更多是这样的。

他们在国内做的,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在国外,突然进入到一个新环境,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处理突发的一些问题,没有什么经验,没有什么可供参考的案例,他们会迷茫,会徘徊,会不自信,这些心态会不自觉影响团队的其他人,最后导致失败。

企业出海,管理人的领导力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我观察到的情况是这样的。

那些真正有意愿有魄力出海的企业家,他们不会头脑一热就去贸然尝试,而是会仔细考虑,先去进修,了解情况,再做打算。

这个时候,去读一个EMBA课程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一方面,EMBA课程可以给这些想要出海的企业家提供一些案例和经验,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可以帮助想要出海的企业家提供一些想法,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不要小看这些,前人的经验往往是用真金白银为代价铺出来的。

另一方面,EMBA课程可以给想要出海的企业家一些契机,他们可以在这里认识到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交流,提升认同,如果恰好领域相同,还能为未来合作做足铺垫,香港和新加坡EMBA都有很多成功的校友例子。

在你我势均力敌、互有利益的情况下,人脉建立是更稳固的。

但如何选择EMBA课程,不是一件易事。

首先是地域上,去香港读,还是去新加坡读,亦或者是去海外读,这都是用户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

香港读,临近大陆,处理事务相对方便;新加坡读,商业中心,氛围不错;海外读,离目的地,更好观察。

其次是选校上,EMBA有不少,比如港大EMBA、新加坡国立EMBA、港科大EMBA等,除开了目的地国家零散学校开展的EMBA,现在市面上开展EMBA课程比较好的还有香港科大EMBA 新加坡国立EMBA。

而在这里,我会推荐港科大的EMBA课程。

首先,香港科大商学院的专业度和认可度较高。

Kellogg-HKUST EMBA是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和香港科大合办的EMBA(英文),在2023年英国《金融时报》EMBA课程排名中第十二度荣膺全球第一,而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排名第十六,香港大学EMBA排名第二十四。此次香港科技大学-凯洛格EMBA在亚洲商学院里是一个突破性的存在,展示了香港科大商学院的实力。

同时,香港科大商学院为大中华区的企业家开设了EMBA中英双语课程,拥有全球顶级师资,导师来自哈佛、剑桥、杜克、哥伦比亚等多所世界顶级知名学府,长期活跃在商界和学界,拥有国际化的前瞻视野以及丰富的商业实战经验,以中英双语学习,外籍教授英文授课配有中文翻译,材料全部中英双语对照,对于全英文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学习体验友好,值得推荐。

香港科大商学院的师资力量,毋庸置疑,在这里,学员们能遇到同样优秀的人,强强联合。

其次,香港科大商学院教学针对性强、校园氛围好。

它非常适合出海发展的企业家,所在公司处在国际化转型阶段也可以考虑读港科大EMBA中英双语课程。

学校会带领学员走访美洲、欧洲,与拥有全球视野的商业精英交流学习,透过课堂讲授、公司访问、文化考察、学界、商界精英对话,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帮助大中华区企业家建立全球管理思维和多角度创新理念。

它的海外游学质量还是比较高的,跟斯坦福、剑桥等世界顶尖学院有合作的,每位学生都有两次海外游学机会,每次一周时间,一般高管都比较忙,这样的时间正好合适。

最后,我认为香港科大是市面上EMBA综合条件中最好的。

香港本地Top的EMBA项目分别为香港科大EMBA,香港大学EMBA,香港中文大学EMBA,每个学校的特色有不同,有传统综合性名校,也有商科、科创优势突出的年轻大学如香港科技大学,而在管理、科创、金融方面,香港科大EMBA优势更强,一向是商科强者,港大EMBA 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相对就会差些。

而与新加坡相比,香港商学院数量要多于新加坡,香港的高水平商学院及EMBA项目位居前列,香港也是世界高水平大学及商学院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新加坡的大学在全球知名度排名靠前,尤其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但在商科领域,香港科大EMBA市场认可度更好一些。

 

3

这里可以分享我身边的一个香港科大EMBA同学出海的案例

她是潘薇,2019班校友,奥咨达医疗器械董事及联合创始人,她从事医疗器械相关行业二十多年,最希望带企业及客户共同走进国际大市场。

中国的医疗器械供应链,可谓全球最完整的,但供应链不代表消费链,想要把货卖出去,还是要出去找市场,于是业界都在思考如何出海,推动产业走入世界市场,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具备全球性视野的管理者,对企业非常重要,为此,在考虑过排名、影响力、国际化的师资后,她从芸芸众多的EMBA课程中,挑选了香港科大为目的地

港科大EMBA的特点是务实,而不是务虚。

港科大EMBA中英双语课程,在全球视野和商业思维给学员带来变革性的思考。

比起理论授课,港科大EMBA能将知识切切实实地应用在学员的事业上,帮助学员用全新的商业视角理性分析企业发展目标,通过创新的理念不断提升企业家的可持续领导力

经过港科大EMBA课程的学习及跟国际顶尖教授的交流,潘薇开拓了思路。在出海的规划上,既然把全面走进国际市场作为必选项,首先就要找准自身企业的定位和优势。她表示“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医疗器械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从研发、生产、质量体系等各个方面都可以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同时结合很强的数字管理能力,不单应该帮助中国企业在中国发展落地,更应该集中优势资源,协助业界通过国际市场的开拓实现多赢和价值的最大化。”

其次,通过课程的学习,训练了她适应国际方向的思维模式,通过相关政策的研读,国际市场的分析,乘着全球销售的通道等,明确定位为整合全球医疗器械供应链的平台,看准海外合作伙伴及投资者的需要,向全球输出医疗器械。

通过港科大EMBA的课程教授,潘薇找准了思路,提升了全球视野的思维,设定了明确目标,梳理出清晰的发展蓝图,给自己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潘薇本人对港科大EMBA评价也很高:

每一位获港科大EMBA课程录取的学员都是学霸!我从同学身上学到了许多,例如方法等于、甚至大于努力,自律不等同自虐,碎片化的时间决定个体差异,种种人生智慧,都帮我发掘出人生的增长点。

入学前,我一直担心每月要挤出四天时间到香港科大上课,是否真的可行;结果,整整三年的课程,我没缺席。开始以为无法坚持的事,最终因为课程太吸引、同学感情太好,令每月四天的课堂成为我最期待的活动。每次上课,我总是兴奋地跟同学说:未来四天,我们又可以交流分享了!只要找到学习的意义,时间总有办法挤出来。

更重要的是,同窗之情谊并不停留在教室中,他们会参观彼此的公司,坦诚交流,深度了解不同行业的运作实况。

这才正是港科大EMBA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