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文明兴。回望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国内考察调研路线图,“生态”也是个关键词。总书记在参加义务植树、基层考察调研、听取工作汇报等场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省日照市考察调研,了解当地加强海岸线生态保护修复、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情况。
春节前夕,记者走进日照这座海滨小城,看看当地是如何将荒滩变绿道?碧海蓝天又是如何造福于民?我们循着总书记的足迹去探访。
快过年了,张家台村一片欢喜景象。海滨小城过年的习俗花样繁多,人们忙碌而喜悦。
张家台原本是个小渔村,但近几年当地很多村民都开起了民宿,参与各种旅游项目,日子过得很红火。这几年村子的变化还有很多,比如村前这条阳光海岸绿道的建设。
这条28公里的绿道如一条蜿蜒的绿色丝带,一面将多个像张家台这样的村落和公园、湿地串联在一起,一面与大海亲密相拥,不仅是当地百姓最爱去的休闲运动空间,也是最受游客欢迎的观光、游览路线。
2024年,这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日照市阳光海岸绿道考察,他听取了绿道整体建设情况介绍,察看修复治理后的海岸线生态环境,了解当地升级文旅产业、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做法和成效。
山东日照市民 刘雪晴:总书记跟我们说,你看多么幸福的一对啊。我当时就觉得特别像我亲切的一个长辈,转身了之后,有一个特别可爱的小女孩,在跟他打招呼,特别温和和亲切那种。
总书记为当地生态建设留下了殷殷嘱托。他指出,建设绿道应市民所需,是得民心之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生态环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大家要一起动手,共同建设和呵护美好家园。
总书记的嘱托让大家过好小日子的劲头更足了。
这天,孔嘉升和父母一起来赶集,他们经营着一家海边民宿,春节假期有好几拨客人订了房,他们得多置办点年货。
孔嘉升一家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渔民,不仅经营着民宿,还养着一条渔船。他们世代以海为生,与海为伴,对大海感情很深。
山东日照市张家台村村民 孔嘉升:父亲是船长,有几个船员一起出海捕捞,拿货上来的时候,可能有小鱼小虾掉在岸边了,然后海鸥会过来吃,就有很多海鸥,特别美,海鸥起飞伴着晚霞。
可后来,在孔嘉升记忆中,熟悉的海滩变了模样。彼时过度注重经济效益的发展方式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如何走出生态之困,是当地面临的难题,保护和发展,就像海浪和礁石,相伴相依又相互撞击,统筹兼顾需要有大智慧、大格局。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擘画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路径。日照也开始推进海湾整治,第一件事就是清理遍布着违建房的海岸线。
日照山海发展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秦绪建:很艰难的,很多都是民俗旅游户,我们就和老百姓做了大量的工作,让那些在海边占地的老百姓意识到,侵害了大家的利益,违建拆了的话,我们这个地方发展会更好。
海湾蝶变,要做的有很多。为了让百姓能共享生态红利,2020年日照启动阳光海岸绿道建设,打造亲海近海的生态空间。在建设中遵循严格保护生态原则,不动一棵黑松,不动一块礁石,不动一片沙滩,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以当地的桃花岛为例,岛上有一处水塘和沙滩相接,绿道要从这里穿过,必须保证不堵塞水生动物的迁徙通道,建设者们为此下了不少功夫。
日照山海发展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秦绪建:经过十几轮论证,那些专家,包括年轻的设计人员,包括周边村里的老百姓,都参与这个论证了。后来我们就采用了旧村改造拆下来的长条石,稍微在河道底下铺了铺,然后这个地方,有水的时候水可以过去,没水的时候,骑自行车、跑步都可以过得去,最大程度上保护我们这个生态。
像这样保护生态的细节在绿道随处可见。在任家台礁石公园,绿道多次为黑松让行转弯。太公岛公园内的绿道护坡上,粘的不是石子而是牡蛎壳。
在修建绿道的过程中,当地还对沿线生态薄弱的地方进行修复,共修复海岸带5000多米,扩充绿化面积49万平方米。
经过数年努力,孔嘉升童年记忆中的那片海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