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 > 新闻 >

喜马拉雅十周年:音频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导读:

与文字相比,声音入耳入心,声音的表达对人感官的冲击和唤醒来得更为直接。

对诗人来说,读出声

与文字相比,声音入耳入心,声音的表达对人感官的冲击和唤醒来得更为直接。

对诗人来说,读出声音的诗,有着完全不同于文字的美妙;对视障碍者来说,声音中有缤纷世界;对于孤独的人来说,声音可以抚慰心灵。

声音蕴载着人类的心灵史和智慧史,充满魅力和力量,陪伴和浸润我们的生活。2022年8月,喜马拉雅迎来十岁生日。过去十年,科技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喜马拉雅以科技赋能文化,重塑声音价值,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成为更好的自己

刘子钰出生于新疆库尔勒,那里位于中国的西北角,新疆中部。库尔勒的维吾尔语意思为“眺望”,从一方望向另一方,这像是子钰生活的写照。

高中,因新疆和上海的教育援助政策,子钰孤身一人来到上海求学。临近高考,她时常感受到一股压力。夜晚,寝室里的室友睡下后,她却辗转反侧。手机、喜马拉雅、有声书,成为她失眠焦虑夜晚的安慰剂。“高三时,我每天晚上都没离开过耳机,听着有声书就像有一个人陪伴你入睡,会觉得很安心。”子钰说。

现在子钰翻过高考这座大山,进入复旦大学。她“从一方望向另一方”变成了“从一方来到另一方”。

正在复旦读大三的子钰又在喜马拉雅发现了众多优质的音频课和人文播客。“很多老师在喜马拉雅上开音频课,它是我的第二所大学。”观点新颖、视角多元的播客则为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再加上身边不少同学朋友也是播客的听众,在此氛围下,子钰也在喜马拉雅开设了自己的播客《鱼耳电台》。

喜马拉雅十周年:音频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有相似经历的,还有职场女性陈永敏。上大学时,永敏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系学生,为了补充课外知识,她在喜马拉雅上收听鲁迅等人的有声书。毕业后,永敏去伦敦留学,身居异乡,即使再热闹也时常让她有一种“没有根的感觉”。声音是她与故乡的连接,《单读》是留学时她在喜马拉雅上最爱听的节目,永敏在许知远的阅读讲解中感受着同源文化的亲切与熟悉,以此解一解思乡之愁。

工作后,因为接触到一个叫做“IamRemarkable”的项目,她更为深刻感知到女性价值被低估了,她想要联同各行各业,去激发女性力量。

喜马拉雅十周年:音频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在此之后,永敏在喜马拉雅上发现了大量的女性播客,如《贝望录》等。“算是女性播客的鼻祖了,每次听完都让我收获了很多力量”。在永敏看来,这些女性播客主播们通过发声、表达观点做着各种支持女性发展的事情,出发点是一样的,但每个节目不同风格、不同主题以及聚焦的不同面向,赋予着各自节目新的生机与活力。

永敏工作忙碌,她经常一边听音频一边做事。“我经常边做饭边听节目,这是我的放松时间。”这些在工作之余获取到的声音能量,让她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了解到社会中女性的经历、想法。“每次听到她们的阐述、思考都让我打开了视野,在她们身上我听到了一种力量感。”永敏说。今年6月,永敏所在的女性联盟也在喜马拉雅开设了播客节目《她山之石》,通过对话有智慧、有力量的女性伙伴,分享榜样的故事、呈现多元的声音、传递联结的能量,启发女性成长。

90后视障女孩王慧玲则是一个更为动人的例子。14岁盲校毕业、不甘心去推拿店从事按摩的慧玲,付出了比普通人多几倍的努力备战高考,最终被长春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录取。2019年,还是大二学生的她已初步掌握了专业上一些气息、情感体现的技巧,拥有一定的声音演绎基础。因而在一次有声演播的试音群中,慧玲获得了书里所有女性角色的配音,一千多的报酬,这是她第一次小试牛刀的成果。

喜马拉雅十周年:音频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后来,慧玲成为喜马拉雅有声书主播,两年间她一共读了500多万字。为了帮助更多视障者,她还进行公益教学,辅导残障学员超300人。“中国有超1700万视障群体,我身边就有三四百人在做有声或者想成为有声主播的,声音成了我们看不见的光。”

作为视障用户,王慧玲以前发愁如何阅读,“有了喜马拉雅,我和健全人一样,听见世界缤纷”,听是她最主要的阅读方式,从有声书到广播剧,喜马拉雅是她的百科全书。而作为有声书主播,王慧玲和喜马拉雅平台上10000多名残疾人主播一样,通过声音为自己开辟了人生新道路,在声音世界寻获光明。

声音,让她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并照亮了别人。 

老有所幼有所长

声音的力量,还在于它能成为一道数字桥梁,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收获精彩的退休生活。

不光是年轻人,老年人对未知世界也充满了探索的好奇和惊喜。今年87岁的上海老人孙根宝,退休后,他习惯用喜马拉雅收听相声和评书,最爱《郭德纲21年相声精选》。孙根宝一家人在清末民初时从山东迁到了上海。故里隔着茫茫长江,唯一能让他和家乡联系起来的,就是评书和相声。

喜马拉雅十周年:音频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孙根宝小时候和同乡逃难过来的人们聚居在一起,在大院里听评书,听相声,过去听刘宝瑞、郭其如、侯宝林,后来听侯耀文、郭富宽,年纪稍长一点,便跟着家里长辈或者电视学山东快书,“《武松打虎》唱起来可真是带劲”。

有一次,他听见女儿做饭的时候用喜马拉雅播放《世界的凛冬:二战的权力游戏》,觉得特别有趣,于是也下了一个喜马拉雅听故事,下下来才发现,这上面的戏曲节目很丰富,“单田芳的三国、杨家将,讲得特别好,方清平的相声也有趣,他的包袱抖得短,一口一个幽默”。

发现了这个好东西之后,孙根宝带动了大院里的老人都用喜马拉雅来听音频了。声音让老人的退休生活增添了更多精彩、乐趣和滋味。

声音的力量,更让少儿一代获得滋养和成长。

王慕晗是清华附小一年级学生,今年7岁。早在慕晗还不识字的幼儿时期,慕晗爸爸就会给他念古诗,并在喜马拉雅上挑选了许多适合儿童听的国学教育音频,“喜马拉雅上《婷婷唱古文》《宝宝巴士国学》这些内容很不错,通过听,孩子逐渐培养起了对经典阅读的兴趣。”慕晗爸爸说。

喜马拉雅十周年:音频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