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一天,我们根据环境监测卫星数据,还原了中国大气情况,山地、平原清晰可见。把时间拉回到十年前,很多地方被一层灰色笼罩。灰色就是卫星看到的雾霾的样子,颜色越深代表浓度越高。
2013年,全国有74个城市能够监测空气污染浓度。最为严重的京津冀地区,一年中超过10个月被雾霾困扰。
我们在网上对2013年雾霾情况进行搜索,发现了一家媒体的民意调查,全国31个省(区、市)、6913名受访者中,超过九成的人感觉空气污染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超过八成的人希望政府尽快采取行动。
环境之痛,如何化解,绿色发展又给中国带来哪些改变?
迫在眉睫
我们对有环境卫星监测后18年来的雾霾数据进行分析,画出了京津冀地区雾霾年均浓度的变化曲线。2004年到2013年,PM2.5浓度持续停留在高位。
我们找到了2013年1月《新闻联播》头条播出的一条深度报道《下一次雾霾离我们有多远》。
时任中国绿色发展报告课题组专家 林永生:京津冀三地的钢铁产量,约占全国总产能的近30%,如果我们加上辽宁和山东、环渤海五省市的话,它们的钢铁产量接近全国的50%,必然产生大量的废气排放。
雾霾来袭,根子则在于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的发展方式。
2004年以来,京津冀及周边28座城市的水泥和钢材产量虽有调整,但总体上涨。我们发现,同时期的PM2.5浓度,在2013年之后快速下降。产能在增长,雾霾却在减退,这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2013年被称为“大气十条”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实施,中国作为全球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国家,向大气污染全面宣战。钢铁行业刀刃向内,转变粗放的生产方式。
河北津西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于利峰:压减的这部分产能,实际都是我们当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正在生产的,而且很挣钱的这些项目,都要拆掉,来进行环保装备的升级。
这一减一增,带来的改变,在卫星拍摄的图片上,呈现了出来。十年前的厂区,被一层铅灰色的尘雾笼罩。而到了2021年3月,厂区、厂房、配套设施,清晰可见。与2012年相比,2021年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了248%,污染排放却减少了90%。十年来,全国229家钢铁企业、6.2亿吨粗钢产能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钢铁、水泥、建材等传统产业,基本建立了绿色制造体系。
巨人转身,还出碧水蓝天的同时,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也在加速变革。
不断上升的光柱,是十年间全国各地不断增长的风电、光伏发电装机。曾经雾霾严重的华北地区超过了西北,增长最多,十年增长超过4倍。十年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从弱到强,装机、发电量都稳居世界第一,如今,我们用的每3度电中,几乎就有1度是清洁电能。470多万次,这是目前全国每天新能源车的充电次数,是2016年的100倍,2021年,全球新增的新能源车,超过一半在中国,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绿色低碳出行从时尚变成了人们的习惯。
十年间,我们用越来越少、越来越清洁的能源,支撑了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我国经济总量从53.86万亿元跃升到了114万亿元,翻了一倍还多。而产生每1万元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量却逐年递减,累计下降了26.2%。
我们把2021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公布的优良天数进行了整理,发现每个城市的蓝天数比2015年平均增加了39天。百度搜索指数显示,2018年以后,“雾霾”一词的搜索频次和热度都在双双下降。
如今,空气好了,看星星成了生活中的小确幸。在旅游平台上,截至2022年7月,星空酒店与民宿的整体数量已经比2013年增长10倍多。
进退之间
卫星记录下的中国,变化无处不在。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研究人员分析对比十年的卫星数据,还原了黄河沿线的生态变化,这条绿色草地与黄色沙漠之间的交界线,被称为“黄河绿线”。十年间,绿进沙退,绿线一点点向西挺进,最远已推进150公里。
从空中俯瞰下去,我们捕捉到一个个巨大的圆形。这些直径长达400米的绿色明珠,锁住黄沙,成为磴口县饲养奶牛的生态草场。乌兰布和沙漠位于黄河中游,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与其相连的磴口县,沙地面积占到全县总面积的68.3%。种草养牛在这里曾是天方夜谭。
乌汉图是土生土长的磴口人,过去他只能外出打工。2013年开始,国家加快沙区治理保护,大力推动沙产业发展,各地也出台了多项优惠举措,盘活沙地资源,带动周边牧民致富。乌汉图很快回到家乡,吸引他的是一种叫梭梭的植物。
梭梭不仅能防风固沙、改善土地沙化,其根部寄生的肉苁蓉还是名贵中药材。这里,干燥的气候和纯净的沙床,能为奶牛提供天然的疫病隔离屏障。现在,梭梭、乔木、花棒组成的防风固沙林,也保护了牧草的顺利生长。
十年间,这个小县城沙地生态系统不断改善,46万亩乌兰布和沙漠披上了绿装。沿着这条绿线,我们继续寻找黄河流域的变化。无定河——黄河的一级支流,穿过毛乌素沙地,十年间,绿色在河道两岸蔓延开来,黄色的沙地退去,河岸变得更加开阔。再逆流而上,来看黄河上游,四川若尔盖高原湿地——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近三成的黄河水源自这里。持续进行的保护和修复工程筑牢了生态屏障,沼泽地里不断增加的水生植物紧紧锁住水分。十年间,若尔盖的主要湖泊花湖,面积扩大了两倍,水位提高了50多厘米,周边湿地、沼泽面积增加了892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