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互联网 >

为群众好的政策,群众怎么不领情

导读:

(原标题:为群众好的政策,群众怎么不领情)

老旧房子漏水了、开

(原标题:为群众好的政策,群众怎么不领情)

老旧房子漏水了、开裂了,该不该修?当然该修。管房子的政府部门说,为了让群众安心住房,我们设立一个房屋养老金,完善房子维修机制。群众却炸锅了:不会是让我们掏钱吧?是不是变相的房地产税?

类似一些政策规定,出发点都是为了群众好,为什么群众不领情呢?综合研判这次房屋养老金事件的舆论,可能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群众不知情。

按照官方的说法,房屋养老金已经在上海等22个城市做了试点,但是这些试点的情况到底怎么样?什么时候开始干的?钱从哪里筹得?到底个人要不要掏钱?使用机制为何?试点之后有什么经验教训?这些信息,不仅政策出台前大家不知道,就连引发舆情后,有关部门也没有做详细披露,只是一味地强调这么做是为了群众利益着想,不会增加群众负担。

据说住建部事后组织了一批专家来解读政策,以期消除误解。道理说一万遍,不如将事实呈现出来。比如披露某个试点的实际信息,可能老百姓就一目了然了。事实上,普通人很难对未知的事情建立清晰图景,况且养老金这种提法,本身就包含了一种个人掏腰包、防患于未然的经济安排,用在房屋上,更加令人费解而心生担忧。

二是群众不理解。

在没有信息公开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很多猜测与联想。关于房屋养老金,有一种说法特别有市场,那就是在经济下行、财政吃紧的情况下,这是一种“变相的房地产税”。政府的初衷,是让市场去兜底越来越多因房屋老化而升高的安全风险。

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一方面,住建部在事后的解释中,提到了房屋养老金制度后续的筹资安排,希望是地方财政和土地收入。另外,税收的主管部门不是住建部,而是税务部门,且房地产税近两年并非政策的重心。

不过在普通老百姓眼中,这些部门都是政府部门,因此单个部门的政策,一旦以不甚恰当的方式发布,结合外部宏观形势,很容易触发舆论的敏感神经,从而形成合成谬误。

三是群众不信任。

其实房屋老化不是一个新话题。可是在商品房领域,早就建立了住房专项维修资金制度,且很多维修资金都由有关部门代管,这些钱却常常提不出来,被挪用滥用的情况也比比皆是。不少只有十几二十年楼龄的小区,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有关部门面对这样的问题,似乎并没有更好的办法,而小区治理问题又无法得到市场化、法治化的手段改善,这样的现象,很多业主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今天,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局势,居民收入预期也偏保守,任何一笔支出都可能加重家庭负担。有关部门在没有同公众进行充分沟通和听证的情况下,提出建立房屋养老金制度,政策传达语焉不详,老百姓心里难免要犯嘀咕。

事实上,近期类似房屋养老金这样出发点是好的,却让很多群众不领情的情况,不是个案。

比如一台手机,所有的App要挨个实名认证,管身份的政府部门说,我们弄个通用的上网证好不好?群众担心了:我的隐私被泄露了怎么办?

去银行办业务,因为诈骗多,银行说,这里有一份防诈骗告知书,你签了才能转账存款。群众不理解了:都到你的柜台了,怎么还让我担责任?

有人说,面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群众应该学会独立思考擦亮眼睛,不应被一些错误认知带到沟里去。在我看来,这些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有关部门应该认真反思“群众不领情”的现象,不断完善问政、施政体系,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群众有知情权、有获得感,才能解决好大家急难愁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