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和世界最大的食物生产国,中国历来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自2003年起,“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17年将其作为首要任务。在农业生产力和脱贫领域,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16年,“树立大食物观”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大食物观,顾名思义,是要替代过去以粮为纲的旧观念,统筹兼顾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健康中国、可持续发展等多重战略目标。大食物观的提出,一方面是回应中国居民膳食要更加多样化和均衡合理搭配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在生态环境资源有限性的前提下,必须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同样是在2016年,联合国正式启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19年,首部四年一度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问世,其指出,采取扩大现有粮食生产做法的方式满足持续增长的人口的需求,将与落实《巴黎协定》以及许多可持续发展目标完全不相容。同年,联合国秘书长宣布,将于2021年召开首届粮食系统峰会,以启动大胆新行动,通过食物系统转型推进实现所有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
2019年,作为中国最早专注推动食物系统转型的公益机构,中国绿发会良食基金发布《良食倡议》——以“植物领先”“动物福利”“健康饮食”“减少浪费”等八项目标作为健康、可持续饮食消费的行动纲领。两年之后,良食基金在国内首次尝试发起实践案例征集活动,同时深度参与了粮食系统峰会的筹备工作,将中国实践故事推向国际舞台。
今年,良食基金再度开展了实践案例征集活动,遍布中华大地的超过五十个实践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他们当中许多有着杰出示范意义的最佳实践和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典型实践都在刚刚闭幕的第六届良食峰会上得到了展现,为更多后来者提供路标与方向参考。
支持小农和乡村发展
在第六届良食峰会的主论坛,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陈萌山主任指出,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仍较粗放,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造成的面源污染,以及常年来的“重用轻养”,导致了各种土壤退化问题。同时,生产结构与居民消费需求的不平衡日益凸显,优质多样农产品供不应求。
创造新的范式绝非易事——这既需要成熟的农耕经验应对复杂多变的农田生态,也需要足以抵抗风险的资本支撑转型初期的步履维艰。
坐拥数千亩良田的北京凤归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受住了这些考验,并打造出集种植、加工、仓储、营销、服务为一体的有机产业链,缩短了食物从农田到餐桌的距离。在数千亩农田上践行有机种植,不仅让所耕种的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还为当地人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留住了原本打算进城务工人的脚步,让留守儿童和老人得以重享家人相伴的快乐。
唐山福瑞蛋养殖合作社创始人凭着自己的钻研精神,开发出一套几乎不依靠人力的全自动山地鸡舍管理技术,在货真价实的基础上,降低了山地散养鸡蛋的消费门槛。更可贵的是,合作社不仅关心鸡蛋的品质,还在乎饲养环境的生态永续,传统山地饲养通常会让家禽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合作社则借鉴国外再生畜牧业的轮牧做法,让鸡只活动的草场及周边山区的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转变食物生产方式
中国现存2.1亿小农,他们每个人都发挥着微小但重要的作用,来确保中国人端牢饭碗,并确保这些食物是优质多样的、以可持续的方式生产的。但仅仅关注小规模生产者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转变工业化农业,尤其是在水土资源利用和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都对环境有更大影响的养殖业。
据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的报告,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的肉类消费量分别是中国居民膳食宝塔推荐量的3.2倍和2.5倍。实现“肉蛋奶”自由的背后是高强度和高负荷的养殖业,其在动物健康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面临着重重挑战。在良食峰会“动物性食品的选择和消费”论坛上,该研究院孟婷副教授指出,扩大生产规模已不再是中国养殖业发展的最紧迫任务,而应更加重视安全和质量提升,促进养殖业转型和升级。政府和各类市场主体则可以鼓励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以探索蛋白质替代品的来源,并优化膳食结构。
黑龙江东农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内最早接触并引入动物福利理念的企业,因地制宜,把动物福利理念研发出本土化福利养殖技术,如低应激技术和智能交互环境,提高了动物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效率,解决了饲养中的实际问题,并吸引更多企业前来学习经验。
JOOMA美仁食品(天津)从2017年开始与德国Fraunhofer研究院一起进行植物基食品配方研发,并于2020年初开始向市场推出其生产的植物基酸奶产品。该产品使用整颗巴旦木进行研磨,其生产工艺可以做到没有残渣,无需过滤,即做到了原材料的零损耗。相比于使用牛奶作为原料,可减少75%的碳排放和90%的土地使用,且巴旦木的营养价值极高,这正是探索大食物观所鼓励的加大开发利用来自森林资源的木本植物的典型实践。
除了向植物要蛋白,大食物观还要求加快发展以细胞培养肉、微生物蛋白等为重点的新食品制造产业。作为一个蓄势待发的新产业,专业人才极为短缺。谷孚GFIC的知识平台“新蛋白学院”旨在提供基础知识学习、科技知识普及、相关技术介绍培训、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分享等不同方面的资源,由此架起一座全产业链的桥梁,合力推动产业变革。
塑造健康食物环境
当我们乐观地制定新政策、开发新技术,寻求食物生产方式转型的同时,只有改变一项最基本的东西,方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食物系统面临的巨大挑战——那便是我们的饮食习惯。
目前,中国成年人的超重和肥胖率已超过50%,包括不健康的饮食、身体活动不足等在内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慢性病主要发病原因。塑造良好的食物环境,对于引导消费者实践健康饮食习惯至关重要。
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枢纽,零售商是许多消费者购买各类食品的主要渠道。华润万家旗下的OLE精品超市,围绕“对环境友好,对个人有益”筛选出2000个环保商品,并通过专属的积分激励机制和主题策展,引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以此激励上游供货商扩大选品范围,让供应链中出现更多可持续商品的影子。
清华附中国际学校的素食一三学生小组,推动学校食堂运营公司索迪斯和株肉(植物肉品牌)建立合作,设立起周三植物肉窗口,每周一天增加一种兼具营养和口味、并且更加环保的素食菜品选择,深受广大学生欢迎。该小组希望以此为窗口,以学校为平台,推广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年轻的学生们也会间接影响家人和周遭社区,让低碳环保的饮食方式蔚然成风。
探索青少年食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