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是创业者心中的沃土:几十年来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再加上巨大的人口基数和消费市场潜力,创业者天然地占据了天时地利。
而当你走近每一家创业公司,观察它们具体而微的命运,却总能在企业的故事里,找到创业者个人的痕迹:思考能力、成长能力、执行力、洞察力、意志力……
即便是带领公司走向卓越的创业者,也极少有一开始走对了方向的,他们要花很长的时间,一边低头确认自己最大的优势,一边抬头寻找对的方向。
智能洗车品牌驿公里创始人施恒之对这件事的感触可能是最深的,因为经历了多次的转型调整方向,他才带领公司站在智能洗车赛道的第一位置,并将中国智能洗车推向世界。
初生
汽车后市场,是施恒之最初就决定要进入的领域。
一来,是他的兴趣所在;二来,中国成为世界汽车保有量第一只是时间问题,有庞大的汽车后市场——保养、维修、车险等各种服务的需求巨大。
最关键的是,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打破了多年来4S店对维修服务的垄断,这对汽车维修市场是长期利好。
施恒之很快找到了车主的普遍痛点:车主对维修店建立信任难,选择维修店的决策困难。2014年10月,团队拿到了500万的天使轮融资,开始做汽车行业的咨询平台,采取了用户点评模式,解决车主选维修店难的问题。
运营一段时间,施恒之就发现了bug:修车需求发生的频次太低,一旦车主找到了信任的门店,送修就只认这一家店。所以,用户开始使用平台时非常活跃,等找到了信任的门店,就沉寂了。
而大众点评的主流用户吃饭的需求是高频且不断变化的:今天想吃西餐,明天想吃火锅……不停变化的需求,会不停地连接到不同的餐厅。
施恒之判断模式走不远,业务必须转型。
这段经历,让他第一次意识到,在商业里要有具备持续存在的价值。他认为技术价值具备这种可能性,团队又有技术能力,决定做汽修行业的SaaS平台。
这个SaaS平台,跟阿里巴巴和星巴克的生意类似:对接供应链、商家和C端客户,打通从消费者修车、买配件到最后付款的全部环节。
一开始和大型连锁企业的合作顺利,一切都一帆风顺。但在全市场72万家汽修门店里,有70%到80%都是夫妻店,生意也就是一个门店的规模,用SaaS系统反而降低了效率。
显然,汽修行业SaaS系统的服务规模,取决于汽修连锁企业的数量,而连锁企业的数量增长是非常缓慢的。继续做下去,业务成长越快,撞到天花板就越快。
迷茫
这个方向不能再走,再一次转型势在必行,但下一个方向在哪里,施恒之心里没底了。
他只知道,两个业务方向失误,都是因为不够了解门店。
施恒之决定沉淀下来,到汽修店里摸清楚门店到底有什么问题。他带着团队开门店,给客户洗车、给客户营销。
这时候开汽修店,不是目的,而是摸市场的手段,所以施恒之借鉴了投行模式,把汽修门店分成三大块,前台店、中台店和后台店:
前台店开进小区,通过洗车获取用户流量,流量转化到中台店,就可以做汽车快修,最后留存沉淀到后台店的用户,可以在这里大修。
有完整的转化模型,有互联网技术,他们很快在杭州开到了104家门店,实现了盈利。
这时,施恒之再一次发现,店开不下去了。
到了这个规模,管理成本的上升几乎难以控制。为了让前台店的服务标准化,提高效率,管理团队用了各种方法——通过摄像头监控服务,比如采用合伙人制……但店员和店主总能想出对策来钻空子对抗。“人是最难管的啊!”施恒之感叹。
但这件事终于帮助他们摸到了行业真正的痛点——服务难以标准化。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72万家维修店里绝大部分都是夫妻店,开不大。因为修车是个手艺活,没法标准化,所以维修店扩张直接受制于成熟技师的培养速度。选址开店很快,但成熟的修理技师要很多年才能培养出一个。
做到标准化技术服务,才能抓住这个行业的未来。开店的经验告诉施恒之,唯有剥离了人在前端的操作,标准化才更容易实现。在各种汽车服务里,唯有洗车服务是离标准化最近的。
施恒之再次决定转型,研发无人化智能洗车。
阵痛
如今回头去看那段故事,一次次的转型似乎都很顺利,唯有施恒之和他的伙伴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
所有人下门店洗车,早上9点到店,站在门口喊口号,就这样洗了6个月的车;夏天最热的时候,每天要喝掉一桶1.5升的水,但一天都上不了一趟厕所,全都流汗流掉了;不管谁来洗车,最后洗完都要给人家鞠一个躬……
施恒之剑桥毕业、首席技术官陈思渝麻省理工毕业,两个从小到大靠智商碾压别人的超级学霸,内心多少有一点小骄傲,施恒之回忆:“两个书呆子嘛,站门口喊口号就觉得挺丢人的,这些事情完全违背我们从小到大的习惯,真的很痛苦。我跟思渝每天还互相打气,没事没事,扛得住。”
施恒之彻底决定结束人工洗车这个业务端口,是在见了一个洗车行业的老板之后。这个人在地下停车场开了17年洗车店,白天在里面洗车,等商场打烊都到晚上了,才能出来。他几乎永远看不到太阳,头发都没了,整个人的生活圈子、精气神和姿态,和正常生活的人完全不一样。
从地下停车场出来的那一刻,施恒之对自己说,人工洗车业务绝对不能干了。
2017年8月,第一台无人化洗车机器落地时,整个管理层90%的人都反对。理由很简单,以前10万块在小区里开一家洗车店,一天也就洗10台、20台车,现在一台洗车机器放在同一个地方,要20万甚至30万的成本,怎么赚钱?
事实很快验证了管理层的判断,确实没什么人用无人化智能机器洗车。
但施恒之坚持认为,无人化智能的方向是对的,管理层其他人争执无果,陆续出走。短短4个月,公司管理层还剩施恒之和陈思渝两个人,两个依然相信无人化、信仰技术的“书呆子”。
他确信,这次转型真正对准了未来的趋势,也发挥了团队最大的优势——技术。
但面对昔日战友尽数离开的局面,施恒之也很痛苦,比每天在洗车店门口喊口号还痛苦。
重生
转机终于在2017年年底到来。
因为临近春节,开车回家、走亲访友,谁都不想开一辆脏兮兮的车,洗车的需求陡然变高了。而忙了一整年的洗车店主,早早关门回老家休息了。少数还在开着的,洗车价最高涨到120块。
相比之下,无人洗车的优势异常突出:10块钱洗一次,价格便宜;洗车不用排队,节省时间;全年24小时无休,随时能洗。
驿公里智能洗车的业务量很快上来了,直到春节结束,每天每台机器的洗车量仍然在增长。施恒之当初顶着管理层的反对,坚持落地无人化洗车机器的理由,最终被市场验证是对的:
人工门店一天只能洗10台、20台车,不是因为流量到顶了,而是这种方式洗车的性价比低,决定了它的流量获取效率低。随着价格的下降、效率的提升、可获取的便利度提升,情况一定会发生改变。
技术的精进直接取代了低效的人工服务,不但洗车越来越简单快捷,故障的报修和用户其他需求,都能从机器上自动反映到后台,解决故障也完全从后台远程发起并执行。从远程响应到故障解决,平均用时不超过2.5分钟。
新开始
如今,驿公里在全国148个城市,有超4000多个智能洗车站点,不停地校准方向、寻找原点,让施恒之带着驿公里走到了今天,走到了D轮。
2022年驿公里成功参展法兰克福展会和获得全球互联网大赛二等奖,也标志着开始迈入新的开始-走向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