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这为我国在新征程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指明方向、擘画蓝图。
◆ 立足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通过区域重大战略,将不同区域板块和横跨东中西、连接南北方、沟通国内外的重要轴带相结合,推动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协同性不断增强。
◆ 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1年的22%、21.1%。
◆ 黑龙江、河南、山东、安徽、吉林5个产粮大省2021年产量超过全国40%,有效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
◆ 10年来,我国城镇化率由53.1%上升到64.7%;2014年以来,全国有1.3亿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88∶1降至2.5∶1;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城市群建设蹄疾步稳,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建立健全……
◆ 出台建立长江、黄河全流域横向补偿机制的实施方案,制定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指导意见,到2021年底共建立13个跨省份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 区域协调发展同共建“一带一路”深度融合,自贸区、自贸港等开放平台的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在与世界的互联互通中,区域协调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安蓓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迈向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2018年4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推动好一个庞大集合体的发展,一定要处理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然后再从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方面下功夫,做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这篇大文章。
2019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的思路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不断丰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我国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引领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这为我国在新征程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指明方向、擘画蓝图。
如今,960万平方公里广袤大地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日益增强,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东西部发展差距持续缩小,重要功能区关键作用更加凸显。
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2022 年 9 月 8 日摄) 杨世尧摄 / 本刊
【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
“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部署安排。
谋篇布局,区域重大战略渐次出台。党的十八大以来,聚焦我国区域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空间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谋划、部署、推动了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突破,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成效显著;
长江经济带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成效显著,发生转折性变化,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推进,硬联通、软联通不断加强,对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发挥重要作用;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政策协同、产业合作、设施共建、服务共享、分工合理的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扎实起步,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深度节水控水等领域重大工程深入实施……
中华大地上,以区域重大战略为引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区域联动格局逐步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更加均衡、更高层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