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 > 新闻 >

广袤乡村气象新(坚定信心开局起步)

导读: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黄淮平原,返青期麦苗长势喜人。“今年种了1800亩,一多半是种子粮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黄淮平原,返青期麦苗长势喜人。“今年种了1800亩,一多半是种子粮。天气回暖,管理要跟上,争取每亩再增收50斤。”春日晴好,江苏省徐州市单集镇邢楼村种粮大户潘贵忙着检修机具。

  荆楚大地,农家乐升腾起烟火气。“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脱贫村吃上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湖北省广水市城郊街道油榨桥村党支部书记尚贞猛说,乡村旅游带动村民持续增收,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达80余万元。

  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个个生动场面汇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

  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各地区各部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近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开发布。这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发布的首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传递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春消息来到希望的田野,亿万农民像动如脱兔般奋跃而上、开始新一年的耕耘,广袤乡村展现欣欣向荣新气象。

  粮仓稳,产业兴,农业更加高质高效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力度,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同时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乡村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粮食生产年年抓紧,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

  东北粮仓,黑土地开始苏醒。2022年,北大荒农垦集团粮食总产量451.3亿斤,粮食商品率保持在95%以上。“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国家队,将充分发挥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生产优势,推动粮食综合产能稳步提升。”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守聪说。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一季接一季,一茬压一茬,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稳住大国粮仓,稳了物价,稳了市场,稳了预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实支撑,中国经济大船破浪前行。

  今年,我国将继续压紧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落细粮食生产各项扶持政策,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集成组装大面积提升单产,确保粮食生产“开门稳”。

  ——强化科技装备支撑,现代农业挑起“金扁担”。

  一粒种,万担粮。入春以来,南繁基地又开始新一轮忙碌。中国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海南基地,一垄垄玉米长势正旺,科研人员抓紧给玉米套袋、授粉。来自全国数百家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汇聚三亚,利用海南的光热条件开展南繁科技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超过70%经历过南繁育种。

  “我们的番茄卖相好、品质佳,一斤能卖10多元。奥秘就藏在管理中。”在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里,技术员夏洪涛打开手机上的“大棚云管家”设置温湿度范围,通过棚内环境监测系统和水肥一体化系统,对番茄、豆角等蔬菜进行精准管理。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科技已成为现代农业最重要的驱动力。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4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0个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农作物种源自给率超过95%;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耦合,数字引擎动能强劲。

  ——理顺生产经营体系,乡村产业加快全链条升级。

  灌装、充瓶、打塞、贴标、装箱……走进位于山东省夏津县的圣源酒业公司果酒加工车间,清甜果香扑面而来。“桑椹变成果酒,附加值提升30多倍。”企业负责人张建福说。

  黄河故道,古桑绵延。依托天然资源、农耕文化资源,夏津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不仅研发出古桑茶、桑黄、桑叶精粉等多种产品,还形成集种植、加工、文化体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链。”县古桑产业研究院负责人张春雨介绍。目前,全县有桑产业企业30家,椹果深加工企业20多家,桑产业综合开发年产值达10亿元。

  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乡村产业“接二连三”,产业链不断延伸,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累计达6.2万个;立足全环节升级、全价值提升、全产业融合,全国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达118个、超10亿元的农业产业强镇210个、超亿元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306个。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品牌越来越亮。

  环境好,人气旺,农村更加宜居宜业

  乡村发展是历史命题,是时代课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习近平总书记为乡村发展指明方向:“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怎么建?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扎实稳妥推进,把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乐享现代生活的幸福家园。

  ——加强“硬件”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走进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蔡集镇蔡集社区,道路宽敞整洁,行道树整齐排列,垃圾分类处理,农家庭院洁净有序。社区工作人员蔡金洋介绍,这段时间社区一直在整治提升人居环境,加速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迈进。

  小村庄折射大变化。截至目前,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90%以上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乱排现象基本得到管控,广袤乡村更美丽。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在巩固现有成效的基础上,强化长效机制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