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兴则国家强。中国各地县域以实干笃定前行,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备受期许的新征程。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立体展现中国县域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感受新时代壮美中国、活力县域的蓬勃气象,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宏图·“县”在启航》系列主题报道,33个地方频道100多名记者走县域、看发展、探变化,沉浸式解读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韧性密码”,与您共同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图景。
央广网黔东南2月28日消息 “以前想,养一头牛能赚5000元,养200头牛就知足了。”在存栏1000多头牛的养殖基地里,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养牛大户”向星屿笑着说。
镇远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牛吃的是生态牧草,喝的是山泉水。现在,向星屿的目标不再是“200头牛”了,而是凭着一股“牛脾气”,带领乡亲们踏上养牛致富路。
向星屿的返乡创业,只是镇远这座千年古城探索共同富裕之路的缩影。近些年,在坚持推进“文化旅游强县”战略的同时,镇远正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吃‘旅游饭’到吃‘产业饭’,因地制宜做好产业发展,保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我们很有信心。”镇远县委副书记、县长杨仕根说。
“牛声哞哞” 探索全产业链新路径
黔东武陵山区的绵绵春雨如约而至,山脚下是一排排宽敞整齐的标准化圈舍。圈舍内,一头头肉牛膘肥体壮。
“我们这个地方生态环境良好,年均气温16.6℃,非常适宜肉牛喜寒不耐热的习性。”向星屿介绍说。
向星屿是镇远江古镇白果村人,年轻时曾养过羊,积累了一些养殖经验,后因市场原因放弃养羊外出务工。2010年,向星屿看到家乡正在探索产业发展,便向县里提出了发展肉牛产业的想法,决定返乡创业。
从2013年养第一批牛,2015年建第二个养殖场,2017年成立镇远县兴农肉牛发展有限公司……这些年,向星屿一步一个脚印,带动群众参与养牛和相关产业,为乡村产业振兴添足了“牛劲儿”。
“养牛产生的粪便我们从来没有外排,都施在种植的牧草地里,促进它们生长。这样不仅降低了老百姓的种植成本,成熟以后的牧草又能成为喂养肉牛的饲料。”向星屿介绍道。
通过这种“草畜配套”的方式,向星屿带领公司逐渐形成“牧草种植—肉牛养殖—有机肥加工—牧草种植”的现代山地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这一模式不仅让村庄环境变美,还带动周边群众500余人就业,让群众从中得到实惠。
比起大伙称他为致富带头人,向星屿更喜欢称自己为“养牛人”。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养殖场里,有空就围着牛舍走走,思考如何把自己的肉牛产业做活做大。
为了把最新鲜的牛肉第一时间送给消费者,2017年向星屿在镇远县城开了一家以牛肉制品为特色的饭店。“有基地的餐馆”标语在饭店里十分醒目。吊龙、上脑、牛腩……牛肉按不同的部位销售,每头牛能多卖出1万元左右。目前,向星屿还着手新建冷链配套设施,并通过直播带货等形式,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将牛肉销往全国各地。
在镇远,以向星屿为代表的“养牛大户”在逐步探索中不断壮大,县里也围绕牛产业做起文章。2022年,镇远县将肉牛养殖确定为主导产业,以龙头企业为“引擎”打造全产业链条。
“我们通过引导全县80余户肉牛养殖大户成立联合社,集资创办镇远‘小牛超市’,目前可为农户和联合社成员每年提供4000头良种犊牛和繁殖母牛,着力解决买牛难、买牛贵、品种差等瓶颈问题,构建起‘北繁—南养—东售’产销新格局。”镇远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田明说。
“小牛超市”是肉牛联合社的牛犊中转基地。依托技术专家支持,“小牛超市”不仅帮助农户购买牛犊,还提供寄养服务,待牛犊适应新环境后再由买主拉回去饲养,而成品牛出栏时由联合社回收,统一销售。
“之前,我们联合社成员委托‘小牛超市’订购了76头牛犊,为避免因长途运输造成牛犊水土不服,按约定由‘小牛超市’对这批牛犊代养15天。等成员来‘超市’拉牛时,看到牛犊膘肥体壮、皮毛油光,一直称赞不绝。”肉牛联合社理事吴佩月谈及此事,感触颇深。
镇远“小牛超市”自创办以来,不到两年时间,已为400余户农户提供3100头优质牛犊,户均养牛纯收入达到2.8万元,实现农户增收和联合社双赢。2022年,镇远肉牛产业创产值2.5亿元,带动农户2.1万多人就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好政策扶持,全链条培育。下一步,镇远将在养殖、花卉、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持续发力,全面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增势蓄能。”田明说。
“山常在水长流”成普惠民生福祉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镇远的牛产业,也成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镇远积极探索,努力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这背后是一群为守护山水宝藏默默奉献的人。
“脚下这些路都是我们踩出来的。”今年59岁的镇远县大地乡护林员张著文指着脚下若隐若现的羊肠小道说。22年来,他迎着山林晨曦,踏着夕阳余晖,每天早出晚归,穿梭在林区的山坳之间,开展林区巡护工作。
“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巡山,检查森林防火和林木采伐等情况。每天都要翻山越岭,全靠两条腿步行三四十公里,有时候连日阴雨,巡山的道路就会格外泥泞,不过习惯了就好。”张著文笑着说。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22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崎岖的山路间,张著文和他的同事们用双脚丈量着每一寸土地,守护着林间每一棵树木……
如今的镇远森林覆盖率达62.79%,森林面积195.9万亩,群山叠翠,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黔贵山中,舞阳河旁,镇远县城矗立其间。四周皆山,河水以“S”形穿城而过,让这座古城成为秀美的“水上公园”。
“我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小时候就常在河边玩耍,对这条河有着深厚的感情,现在从事护河工作,每天抬头就能看见家乡的美丽风光,何尝不是人生一大幸事。”护河员徐金权开心地说。
2012年,徐金权被分配到河面打捞组。无论寒冬酷暑、白天黑夜,徐金权每天都要在几万平方米的水域里从事打捞工作,这一干就是11年,是名副其实的“城市美容师”。
为了确保河道沿线良好的环境,徐金权还经常主动上岸巡查。一个铁锹,一把扫把,便是他的工具。
“现在随着政府的治理,大家的环保意识也慢慢提高了,我们现在已经很少会打捞到漂浮物了。”徐金权说。
呵护一河清水,助推生态建设。“目前镇远正大力推行‘河长制’,精心制定河道管护以及巡查督查各项规章制度,全面开展河道堤岸养护,维护两岸生态环境。”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镇远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婵说。
“千年古城”文化赋能打造黔东福地
在镇远,诗意的画舫宁静婉约,百舸争流的龙舟龙腾虎跃。
“我制作的龙舟色彩不一、造型各异,对应着镇远的八条街,青龙代表周大街、黄龙代表兴中街、红龙代表顺城街……”每每提及自己的作品,74岁的镇远县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皇安东眼里就有光在闪动。
镇远素有“龙舟之乡”的美誉,每年端午节都会举行划龙舟比赛。赛龙舟的看点在龙舟,而龙舟的重点在龙头。
皇安东从小就住在河边,他的一生和赛龙舟紧密相连。小时候,皇安东喜欢看别人划,长大一点就去划龙舟了,甚至“不吃饭也要划”。直到49岁,他爱上了龙头雕刻,没想到,一雕已是20多年。
“龙头雕刻非常讲究,既要选好木料,又要因材造型,而且对雕工要求很高,经我手制作的龙头有多少我已经记不清了,但只要我还能做,我就会一直做下去……”皇安东将雕刻龙头的复杂过程娓娓道来。
以水为魂、因水而生。镇远赛龙舟发展至今,已成为全县民众参与的体育运动和民族文化活动盛会,更上升为镇远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