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木板上28年的农民袁存泉写小说、开网店、助学助残、帮助村民打通外面的世界;干了20多年钳工的刁克剑,硬是靠着一股钻劲成为大国工匠、企业信息研发领头人;外卖小哥卢旭东为打通救火通道呼号,送外卖不忘背着急救箱随时帮助路人;1978年开始带头成立学雷锋小组,年近90岁的姚恩亮在寒风中一笔笔书写小区的宣传板报,这个板报他已经写了22年……
借用一篇赞美英雄的名篇里的名句:“在抚顺的每一天,我们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们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这些人是这座城市的普通百姓,做着力所能及的事帮助别人,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百姓雷锋”。
作为雷锋精神发祥地,2006年,抚顺开始评选“百姓雷锋”,将树立典型的目光投向普通人的道德生活,至今已连续开展了17届“百姓雷锋”评选活动,共评选出175位“百姓雷锋”个人和55个“百姓雷锋”优秀团队。
17年来,这些普通百姓登上舞台,享受鲜花和掌声;他们如同美丽的繁星点亮了这座城市;他们所形成的道德力量,不断影响着这座城市的社会风尚。
雷锋来自百姓
百姓可成雷锋
在新抚区一个外卖站点见到卢旭东时,已经是傍晚5点多,记者刚要和他打招呼,他却急匆匆向前走——原来他是去帮助一位司机将车停到停车位。
1976年出生的卢旭东是地地道道的抚顺人,因两次疏导交通为消防车争取宝贵救援时间,获得全国网友点赞,被亲切地称为“外卖侠”。
卢旭东2018年开始做外卖骑手。一年到头,除了大年三十和孩子生日,卢旭东每天早7点准时上岗,半夜卸下一身装备疲惫回家。在有风有雨有烈日有暴雪的送餐途中,他书写一个又一个令人暖心的故事,从疏导交通、勇斗劫匪到救助摔倒老人……
记者注意到卢旭东胸前别着闪亮的党员徽章。“无论春秋冬夏,我都会这么做。当有人给我竖大拇指的时候,我希望他们能看到这枚光荣的徽章。”说到这,皮肤黝黑、身材较瘦的卢旭东脸上洋溢着质朴的微笑。
第十六届“百姓雷锋”颁奖词送给卢旭东的是这样一句话:“你既为生计跑单,更为生命抢单,你单薄的身影,因为爱而变得生动,走到哪里都是流动的风景。”
第一届“百姓雷锋”称号获得者袁存泉一生堪称传奇,有人这样赞美他:你身体不能站起,精神却顽强屹立!
从抚顺市内,驱车来到袁存泉家所在的清原满族自治县南山城镇黑瞎子沟村,整整3个小时车程。一路上,盘山道覆盖着积雪,路滑难行。
一进门,外屋一整货架的蜂蜜映入眼帘,袁存泉躺在里屋炕上的长木板上。里屋是两个放满书的书柜。“我有个网店,外屋的蜂蜜、土特产都是本村村民放在我这里寄卖的;我的卧室就是书屋,大家随时可以来看。”由于颈椎受损、高位截瘫,袁存泉只能仰起头跟记者对话,眼神清澈。
1995年,袁存泉赶牛车上山捡柴,雪天路滑,牛受惊后他跌下车,被牛踩到颈椎后失去意识。“为了不让家人操心,我开始叼着笔写作,咬坏了200多根笔,写下了200余万字。后来,在残联的帮助下,我开了一家网店,帮村民卖山货。”袁存泉说,随着自身影响力扩大,他开始探索更多助人方式。
“我和爱心团队为一些残疾人提供电脑或智能手机,让他们做客服、开网店,或者培养他们养蜂、种地。”袁存泉说,他多动动脑子,或许就能多帮一个人。
离开袁存泉家,记者驱车前往南山城镇中堡村黄海燕家。与袁存泉家略显冷清不同,黄海燕家人头攒动,很是热闹。
“我家人口多是吧?但其实这是好几家人。”刚进屋,快人快语的黄海燕就开始介绍这个特殊的家庭。“现在家里除了我和我爱人,还固定住着4个人。这是小邵和他妈妈,孩子有智力残疾,他妈妈是聋哑人;这是于普元,一只眼睛失明,今年72岁了,在我家住了20多年……”
30多年来,黄海燕先后将11名残疾人或孤寡老人接到家中同住、照顾,最多时同时有7个人在她家住。
为了不给村里人添麻烦,黄海燕选择到远离村庄的地方建房居住。举目四望,白雪之下,小山坳、水库旁,陪伴她的,除了这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人,只有鸭鸣和犬吠。
用布满老茧的手摸着脸上的皱纹,黄海燕大笑着自嘲:“海燕没有心!傻!”可周围的人却说:“海燕有慈心!”
如袁存泉、黄海燕一样的普通农民,他们自己的生活也许不尽如人意,但他们却靠自己的所作所为在山间沟壑,点亮希望、温暖寒冬。
所以,谁能成为“百姓雷锋”?
带领村民种植木耳实现脱贫致富的侯清林也可以。为了规避风险,他自己先尝试一年;成立合作社,瞒着家人拿钱为村里建冷棚……几年来,合作社创造产值2250万元,他所在的抚顺县后安镇郑家村北沟组每年人均增收2000元。
干一行爱一行的抚顺石化工建公司技术工人刁克剑可以。在机械维修岗位他一干就是20多年,无论做钳工、当班长、做微电子开发,总能让人眼前一亮。他研发的6项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从事特殊教育工作22年的新宾满族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谭丽可以。癫痫患儿在操场发病,为了防止患儿咬到舌头,她将自己手指垫在孩子牙间,被咬出深深的痕迹。
记者在“百姓雷锋”行业统计表上看到,175位“百姓雷锋”来自工人、农民、个体经营者、社区干部、教育工作者等13个行业,其中工人的比例最高,占26%;从年龄上看,年轻人的比例在持续增加,目前已达到16%。
一些雷锋精神研究专家认为,抚顺市评选“百姓雷锋”最大意义就在于评选视角和价值取向的群众性与多元性。“百姓可成雷锋,雷锋来自百姓”的理念,标志着抚顺市常态化学雷锋活动进入新阶段。
“百姓雷锋”像繁星
点亮了“雷锋城”
13岁的卢祉宏是抚顺市实验中学初一学生,刚过去的寒假对他来说具有特殊意义。他顶着寒风三次跟着第八届“百姓雷锋”爱心团队到顺城区河北乡中心敬老院为老人服务。
他在《跟着“百姓雷锋”学雷锋——一个中学生心目中的雷锋精神》的作文中,描写了一位年近90岁的“百姓雷锋”姚恩亮。他写道:“听妈妈讲,姚爷爷20多年来照顾三位孤寡老人,资助6名农村贫困学生成才,在社区办黑板报《党员之家》22年,用粉笔书写了30多万字。妈妈讲完这段话,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姚爷爷一直在学雷锋,做雷锋,好好向你姚爷爷学习。’”
在顺城区新华街道泽麟社区一栋老居民楼里,姚恩亮指着照片上的卢祉宏对记者说:“这个孩子的姥姥和妈妈在我们的影响下,加入了我们的爱心团队,都被评为学雷锋标兵。我们带着孩子一起做公益,就是要把雷锋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在抚顺这座有温度的城市,“百姓雷锋”就像一枚枚原点,以自身行动向外辐射,感染和带动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加入学雷锋活动的队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