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为探究事物原理,从中获取智慧。对于中国画而言,画家为物象传神,要忠实描写观察对象,穷尽物理,就首先必须“格物”,“格物”之后才能“致知”,这个“知”是物之体貌,也是画家心源所在。“格物”是面对自然和传统,有一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表现,它不是为了刻画而刻画,而是讲求传神、富有生趣的表达。通过格物、致知、乃至进一步对生命与自然思考和体悟,从而在创作上达到传统、生活、心源三位一体,才能进入到更高的艺术境界。有鉴于此,这次展览以“格物致知”为题,意在倡导艺术家在观察现实生活时,要有一种“格物”的意识和精神。在面对自然、客观事物的物情、物理和物态,记录下自己的观察所得,把它提炼成绘画语言,最后使自己超越物理羁绊,超然于物象与自我形骸之外,达到内心的豁然贯通。
赵景收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导师,牛津艺术学院研究生导师。1964年生于河南洛阳,字:墨丁, 号:川石。别号: 印收居士。先后就读于天津美院, 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与美国 管理科技大学。历任洛阳市书画院副院长,北京紫光阁画院专职画家。作品多次在全国美展中获奖,并在国内外多家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著有:《牡丹画技法》,《赵景收画集》,并被多家博物馆与美术馆收藏。获奖情况:2008年获全国首届线描艺术展优秀奖(作品《根》)。2009年获十一届全国美展河南省优秀奖。2010年获上海世博会中国画优秀奖(作品《生命力系列之六—抱根》 )2010年入选全国第二届线描艺术展。2012年入选全国首届中国画少数民族创作展暨黄胄美术创作奖。2014年入选最具学术性当代中国画百家邀请展。
历代以画竹名者,如萧悦、文同、苏轼、李衎、柯九思、夏昶,以至郑夑、蒲华,俱是大家。经过他们的不断创造形成了极为丰富的传统积淀,以致在这一领域里,似乎已无路可走。后之某些画竹者,无论在审美意识、立意取象,还是笔墨形态上,总难脱前人窠臼,少有新意。今见赵景收老师之画竹,顿觉眼目一新。赵老师画竹已和前人拉开了明显的距离。只因赵老师的画竹,并非源于古人画本,而是从大自然的活本中感受、写生而来。
赵老师画竹,主要以工笔白描写出,而在章法上,多是采取大特写,满构图。工笔画长于对细节的深入表现,满构图则充满张力,使人有画外无尽之感。这样从表现方法上已于前人迥然不同。再就画竹这一题材来说,竹的品种甚多,其生长环境、外貌特征和性格亦各各不同,前人所画不过数种而已。就如赵景收老师所画这种原生态的野竹,古人更没有画过,因此也就没有现成的表现方法和技法可以借鉴,这就需要探索和尝试。景收的成功就在于:敢于探索和尝试,而且通过探索和尝试找到了一条前人不曾走过的自己的路。只要不断地探索和尝试,这条路就会越走越宽,走向更远更高的境界。(阎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