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进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和文化精髓,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牵挂的大事。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的大事。今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文章,与您一起重温总书记在各地考察调研时对“非遗”的关心和重视。
黑龙江,赫哲族伊玛堪
赫哲族伊玛堪歌舞剧《拉哈苏苏》在京上演。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赫哲族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是赫哲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品类和一种娱乐审美的方式,它同时还具有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教科书”功能,价值独特,意义重大。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6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他参观了赫哲族民俗展,观看了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教学。习近平总书记赞扬赫哲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特别是渔猎技能高超、图案艺术精美、伊玛堪说唱很有韵味。
广东,粤剧
广州粤剧院演员在江南大戏院表演粤剧《十三行》。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粤剧广泛吸收广东音乐、广绣等地方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广府民系群落的地域文化传统,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考察了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和暨南大学。在永庆坊,他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同粤剧票友亲切交谈,希望他们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
内蒙古,格萨(斯)尔
在赤峰博物馆,《格萨(斯)尔》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金巴扎木苏(前排右二)和团队一起表演节目。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格斯尔》是蒙古族史诗,讲述格斯尔为民除害、保卫平安、促进草原人民和睦相处建设美好家园的故事,与藏族的《格萨尔》统称为《格萨(斯)尔》,它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叙事艺术。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赤峰博物馆,观看了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展示,并同《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
浙江,绿茶制作技艺
在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满觉陇村的中国茶叶博物馆满觉陇炒茶中心内,茶农在手工炒制西湖龙井茶。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西湖龙井茶源于唐,成名于宋元明而盛于清。龙井茶的手工炒制要经过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等“十大手法”才可完成。茶叶制作工艺凝聚了当地茶农的智慧,显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2008年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沿着绿堤、福堤,察看湿地保护利用情况。途经炒制龙井茶和出售本地特色文创产品摊位,习近平总书记上前观摩,鼓励他们把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
广东,潮绣、潮州彩瓷烧制技艺、潮州木雕、大吴泥塑、潮剧、潮州工夫茶艺、潮州菜烹饪技艺
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木雕省级传承人金子松在雕刻中。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 摄
有着“岭海名邦”美誉的潮州,自古便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这里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潮州木雕、潮绣、潮剧、潮州音乐、木偶戏等非遗项目,都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0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潮州市考察,察看潮州非遗文化作品,观看非遗项目传承人代表的现场制作演示,并同他们亲切交流,了解潮州传统技艺传承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贵州,苗绣
在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村民在制作苗绣。新华社记者 范晖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