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 > 新闻 >

从中华文明创新性看中华民族进取精神和无畏品格

导读:

  惟希望也,故进取;惟进取也,故日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

  惟希望也,故进取;惟进取也,故日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中华文明能够历经5000多年历史变迁始终保持生机活力,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形成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

  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是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

  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托举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这是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在浩瀚星空留下圆梦飞天的壮美航迹。

  以天为盘,以星做子。“神舟”“北斗”“嫦娥”“祝融”……从一个个航天器的命名中,人们读出了千年问天的“中国式浪漫”,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又彰显着当代中国人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内生动力——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成都博物馆,一组西汉“提花织机模型”令人惊叹。

  2012年夏,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一座西汉时期的墓地中,四台泡在水中的竹木质地织机模型重见天日。

  “梭过之后,居然花现”。经过研究人员修复,2000多年前的先进织锦技术,携着蜀锦的流光溢彩,穿越时光,款款而来。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正如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所指出的,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

  以古之规矩,开今之生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在回应时代命题中焕发新的活力——

  《货郎图》的货摊中放着什么?《清明上河图》里的店铺在卖什么?《滕王阁图》的斗拱结构是什么样?曲阜孔府珍藏的《三圣图》里的奥秘是什么?

  这些让人好奇的问题,通过“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不但可以找到答案,还可以让观者“走入”画中、身临其境。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批准、高度重视、持续关注,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

  数字化汇聚、数字化共享,让这些纳山河万景、历上下千年的传世古画,生动呈现、焕发生机。

  从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到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文化创造与文化自信相互激荡,彰显时代精神、升腾中国气象。

  一条运河,沟通南北;一桥飞渡,长虹卧波。

  位于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拱宸桥,始建于明代,是京杭大运河的南端终点标志。

  桥东岸,运河文化广场上游人如织,精美浮雕诉说着旖旎瑰丽的运河故事;桥西岸,“大运河新三馆”——大运河紫檀博物馆、大运河数字文献馆、大运河数字影像馆,以信息化手段全景还原大河前世今生……

  文脉绵延、熠熠重光,唤醒了人们最深沉的运河记忆。

  历经沧桑、生生不息,开辟了文明发展中的崭新境界。

  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体现的是“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论断、重要思想、重要观点。

  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下,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被彻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汇澎湃,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充满时代生机。

  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是中华民族的无畏品格

  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精神品格。

  “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在谈及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一个“敢”字,折射出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在风雷激荡中挺立潮头,在闯关夺隘中开拓新局。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革故鼎新的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清晨,复兴号高铁列车从北京西站出发,一路向南,驶向雄安新区。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指出:“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从空中俯瞰,南北走向的京雄城际宛如一条飘带,连接着北京与雄安新区。千年古都和未来之城正日渐紧密联系、相融一体,焕发出蓬勃生机。

  起笔是世界眼光,落笔为时代标杆,走笔成千年大计。

  “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的智慧,“丹心未泯创新愿,白发犹残求是辉”的信念,“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的追求……一脉相承又不拘定法的创新精神,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也形塑着当代中国的崭新模样。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始终以创新为支撑。无论是在中华大地上耕耘繁衍,还是远涉重洋开创新的天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儿女始终秉持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从“盘古开天”“神农尝百草”“夸父追日”的神话传说,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荀子“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的志向理念,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不惧艰辛、迎难而上、勇于追梦的价值认同,滋养中华民族坚持守正创新的勇毅气概和执着精神。

  河南南阳温凉河畔,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医圣祠树木葱茏。这里见证着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的中医药的发展,铭刻着人类与自然疾病作斗争的历史。

  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医圣祠观古今,并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正是因为能够识变应变求变,中华文明才能历尽劫波从未中断,中华民族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文化建设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国家需要先进的价值观导航定向,社会需要能够凝心聚力的共识引领发展,大众需要明确的准则规范行为。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与师生一起座谈。座谈中,总书记的一席话道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间的关系:

  “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