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城市风光远眺。
吴宝烨摄
福建晋江,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典范。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福建省如果有若干个晋江,福建就不一样了。应该说,‘晋江经验’现在仍然有指导意义。”
2002年,习近平同志相继在《人民日报》和《福建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总结提出“晋江经验”。彼时,新世纪初的晋江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对比1978年经济总量翻了七番之多。习近平同志当时就曾寄望,“如果福建在近几年内能够涌现10个或者更多的晋江这样的县市,全省经济发展必然会实现一个新的跨越。”
20多年的遵循,20多年的笃行。“六个始终坚持”“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晋江经验”彰显澎湃力量,指引晋江先行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2022年,晋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07.43亿元,相当于20年里再造10个晋江;全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依次为0.7%、61.5%、37.8%,一个城市美、产业优、人气旺的新时代晋江更加生机勃勃。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晋江经验’,一方面是给我们吃下‘定心丸’,另一方面也对我们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晋江经验’提出了新的要求。”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表示。
新征程上做好传承弘扬“晋江经验”的“后半篇文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探索,晋江奋力开启升级之路。
提高城市能级,工业化和城市化互促
在晋江城中,有一片万亩稻田,田边的河流叫“九十九溪”。
走进这片田园,视野豁然开朗。清溪几曲,将田、林、水、村连缀入画,微风吹来斑鸠、彩鹮一声近、一声远的鸣叫,使人神清气爽、心绪宁静。田野周边,组团式分布着闽南特色的现代民居,一些村民正在为即将开业的饮品店、餐馆忙碌着……想不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如此诗意而新颖。
请来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教授主笔规划设计,融土地整理、生态保护修复、人居环境整治为一体,这片曾经污水横流、土地弃耕、房屋散乱的区域,被改造成宜耕、宜居、宜游的“都市田园综合体”。城市多了“绿肺”,耕地得到保护,村民有了多种收入,市民在这里观光休闲,总投资约22亿元的“九十九溪流域田园风光项目”,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做出了让人惊喜的产业新形态、城市新名片。
在晋江,能让人慢下脚步、调匀呼吸去细细感受城市之美的地方不止一处。
去梧林村,都市一畔的传统村落。中西合璧的古厝洋楼,芭蕉夜雨,品茗小酌。晋江市投入14亿元,修故如故,活态传承,原本破败的村落焕发光彩。“发展民宿、文创的基础都打牢了。”3年前就来到村里参与修缮开发的投资商、青普人文度假文旅集团副总裁宫琳娜说。
去五店市,繁华商圈里的历史街区。青石板、红砖厝、古祠庙,南音悠悠,灯火点点,果然是让“老年人觉得怀旧,年轻人觉得时尚,华侨觉得很乡土,外地人觉得很闽南”。晋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少伟说:“多年前在征地拆迁中应群众呼声留存下来,现在越来越重视保护。”
晋江“挤”出这些安闲的去处,殊为不易。
因为,这座县城其实很拥挤!土地开发强度超49%,工业用地容积率仅有1.07。改革开放初期,作为农业县的晋江从乡镇企业起步,“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还来不及规划,空间就占“满”了。先有产业再建城再做规划的“倒序”式发展,使晋江的城市化建设面临先天不足的种种制约。
习近平同志在“晋江经验”中深刻阐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20多年来,晋江坚持不懈地改变城市面貌,以新的城建理念确立“全市一城、一主两辅、双湾双带”城市布局。
记者看到,一条世纪大道贯通晋江市区,绿地、公园、学校、医院、图书馆等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现代化社区之中。晋江城镇化率提升到69.85%,城市化短板被拉长。
对工业用地紧缺“痛感”强烈的晋江,全力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总投资超816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70.2亿元,目前已有44个项目开建。
晋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许国鑫算了笔账:按照2.0的容积率提升目标计算,这些园区全部建成后,有望释放近3万亩土地空间!
在即将开园的晋江经济开发区英林时尚服饰产业园里,一幢幢标准厂房高大宽敞,为安装智能化吊挂生产线留足空间。“从车间、仓库到环保设施都是集约规划、量身定制,中小企业可以‘拎包入驻’,解决了‘老厂房装不下、新厂房建不起’的难题。”晋江市泳装产业协会秘书长洪梓烽说。
当记者穿行于陈埭镇依然产居混杂的小街巷,深感这座城市的四肢亟须舒活筋骨。“乡镇的更新亟待跟上。”陈埭镇党委书记吴靖宇直率地说,“用绣花功夫,沉下心,一块地接着一块地腾挪,一任接着一任干。”
以改革解难题,向存量要空间。得到国家层面支持,自去年底启动,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的新探索在晋江紧锣密鼓地展开,全市域的低效用地被逐一盘点,编制专项规划、研究出台政策、建设示范项目等工作统筹高效推进。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用最好的“礼遇”迎接人才。推出“1+N”人才政策体系,建设高端人才社区,面向海内外招贤纳士;为“新晋江人”提供30项市民化待遇,就学、就医、就业、住房等“新老晋江人一个样”……晋江聚人兴城、留人促产。
把最好的地块留给居民。建成福建省最大的室内体育馆、超过4500个体育场地,人均公园面积14.4平方米;引入清华附中、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福州大学晋江校区落地,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升格”……晋江城为人建、业为人置。
晋江市户籍人口124万,常住人口达到207.6万,80多万外来人口在这里扎根,聚集各类高层次人才1万多人。晋江每年拿出70%以上本级财力投到民生领域,努力让每个人在晋江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不断集聚人才这个发展第一资源。
“要继续下大力气提高城市能级,力争到2035年建成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让新产业、新市民引得进、留得住,实现产城人共荣共生。”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张文贤说。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并进
“漂”来的那粒芯片种子,已在晋江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