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自8月10日起,新华社开设“人文经济视野下的城市观察”栏目,充分展现越来越多的城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相融互促、相得益彰,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鲜活实践。
黄浦江蜿蜒而过,汇入长江,融入东海。坐拥地利的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
国产大飞机一飞冲天,国产大型邮轮正式出坞,新能源汽车风驰电掣,集成电路“芯”火正旺……这些高端制造、自主制造、智能制造,尽显上海作为经济中心的硬实力。
对普通人来说,上海更多展现的是柔软的人文一面:黄浦江畔,万家灯火;梧桐树下,光影斑驳。无论是外滩、东方明珠等传统地标,还是武康大楼、北外滩等新晋网红打卡点,日常的上海游人如织。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厚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上海正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人文和经济相得益彰、软实力和硬实力相辅相成,让上海焕发出不一样的魔力,也为新时代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一江一河”焕新,浓缩上海人文密码
粗砺的码头,化身为充满工业风的T台;铁锈斑斑的旧厂区,蝶变为灵动的艺术空间;以往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江岸,跃升为年轻人的“跑步天堂”……
黄浦江和苏州河这“一江一河”,荟萃了上海的城市精华。2017年以来,黄浦江核心段45公里岸线和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相继贯通开放。从“沿江不见江”到“近水更亲水”,“一江一河”的贯通成为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的生动注脚。
从苏州河水域拍摄的上海城市风光(2022年10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城市发展,以人为本。新时代的人文经济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初衷。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为城市规划建设指明方向。
黄浦江东岸,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的世博文化公园草木蔓发、山环水绕。公园里除了世博会保留场馆,还有古朴典雅的江南园林“申园”,以及文化新地标上海大歌剧院等。为了满足市民观山登山的愿望,这里还攻克诸多技术难关,建造了一座高度超过40米的“双子山”,计划2024年全面开园。
俯瞰位于浦东新区的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申园”中式园林(2021年12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滨江寸土寸金,近2平方公里的超大面积,市场价值至少上千亿元。然而,上海的选择不是盖商务楼、搞大开发,而是用来建设公园绿地,让市民和游客得以登山观江、漫步休憩。
与黄浦江相映衬,逶迤于人口密集区域的苏州河贯通,走笔更为精细。苏州河在普陀区岸线最长,达21公里,正好是半程马拉松的距离。普陀区委书记姜冬冬说:“我们正在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品位,打造高颜值、高能级的‘城市客厅’,并挖掘百年工业文明、传承历史文脉,精心描绘一幅‘半马苏河’的工笔画。”
2023上海苏州河半程马拉松赛在普陀区鸣枪起跑(2023年4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辛梦晨 摄
“一江一河”是一个缩影。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在最核心的地段建设高品质的文化设施、公共空间,已成为新时代上海城市发展的根本遵循。
在最美的地方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本——
人文鼎盛和经济繁荣,历来是互相促进、交相辉映的关系。人文之城,往往也是宜居之城、创新之城。
站在徐汇滨江西岸智塔45楼,波光粼粼的黄浦江一览无余。近处,是由龙华机场储油罐改造而来的油罐艺术中心和阿里巴巴上海总部办公处。远处,历史悠久的龙华塔挺拔秀丽,总投资逾600亿元的西岸金融城正在忙碌建设中。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在黄浦江畔实现了水乳交融。
“本源之画——超现实主义与东方”展览于2023年4月底在徐汇滨江的西岸美术馆开幕(2023年4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徐汇的滨江地区开发,遵循了‘文化先导、科创主导’的思路。”徐汇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懿说,包括星美术馆、龙美术馆、西岸美术馆等在内,徐汇滨江的美术馆大道崭露头角,成为中外人文交流高地。
出众的人文环境和公共空间品质,对各路人才形成了强烈的磁吸力,也支撑了科创产业的发展。2022年,徐汇区人工智能相关产业集群总产出705亿元,同比增长18.4%。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徐汇又发布15条措施,支持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
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融通,铸就城市新文明
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是区别于其他城市最为显著的标识,也是人文之城的魅力来源。
既有千年江南文化的浸润,又有近代以来中西交汇的海派文化,上海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和工人运动发祥地,612处红色地标、30余处中共中央早期在沪机关旧址遗址,让红色文化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
2023年6月9日拍摄的中共一大会址外景。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