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脉”是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节点模式地震勘探采集装备,它贴附在海床上,组成一张海底“数据采集网”,能够持续不断地获取高精度、全方位、多波多分量的地震数据。与传统的地震勘探采集装备相比,“海脉”具有体积小、布放灵活、适应水深范围宽、超低频性能优等特点。】
经过不懈努力和科研攻关,今年7月,中国海油首套自主研发的海底地震勘探节点采集系统装备“海脉”成功投产应用。然而,“海脉”的入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就在正式投产应用前的一个月,3945个制造完成的“海脉” 整齐地码放在车间里,它们在上船前必须通过最终的室内系统测试。压力落到“海脉”研发团队测试负责人刘延旭和团队的身上。
为保证所有设备测试工作顺利完成,“海脉”研发团队分成黑白两班,昼夜不停开展测试工作。2个、6个、12个、72个……随着测试工作持续进行,“海脉”的运行时长和采集数据量不断增加,意料之外的问题出现了。
“刘工,检测发现本该连续记录的计数器值跳变了!”一个坏消息让刘延旭的眉头紧锁了起来。“要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下个月正式投产的计划就要泡汤了。”紧张的气氛蔓延到整个测试车间。
“夜班小组全体集合,先检查测试数据!”刘延旭立刻布置任务。大家迅速聚拢到屏幕前查找原因,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多方论证,故障原因被暂时锁定在晶振故障、外界干扰导致复位和数据传输错位3个可能性中间。
“大家兵分三路,针对每种可能性开展试验。现在是晚上11点,咱们马上行动,天亮之前解决问题。”刘延旭立刻作出安排。
“外界干扰处于正常范围。”“数据传输也未发现异常。”随着两组试验陆续有了结果,现场气氛愈发紧张,如果第三种可能也被排除,问题就棘手了。凌晨时分,墙上钟表的滴答声格外清晰,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大家心里越来越忐忑。
“问题确定了,就是晶振故障,咱们分析得没错!”
不知过了多久,终于传来刘延旭的喊声。紧张感一扫而空,大家都围拢过来查看数据,继续做起之前中断的工作。密集的讨论声中,没人注意到车间外的夜空已隐隐泛起了清晨的霞光。
“海脉”研发团队夜以继日的奋战确保了项目按时推进。6月底,3945个“海脉”设备顺利完成室内系统测试,被打包装车后运往节点收放船,开始了它们的“入海之旅”。(通讯员:杨思凡 李汶轩 贾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