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 > 新闻 >

“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

导读:

  重教尚学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优良传统和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

  重教尚学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优良传统和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章进行布局,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

  福建历史上有“海滨邹鲁”等美誉,对教育的重视早已刻入八闽儿女的基因。

  “福建没有理由不把教育办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调研时的殷切嘱托言犹在耳。在福建工作17年半,习近平同志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创造性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大政方针,结合福建实际探索并形成推动教育发展的实践经验和理论雏形——

  他胸怀全局、着眼长远,把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谋划,阐释并践行“新的教育观”;他躬身力行、抓实抓细,兼任闽江职业大学(简称“闽大”,2002年合并组建为闽江学院)校长长达6年,也是集美大学校董会第二任主席,还担任省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为福建教育事业发展殚精竭虑、倾注心力;他重教心款款、关切情深深、期许意殷殷,留下一段段佳话,在八闽山海间传扬。

  “教育问题是绝对不允许‘等一等’的”

  1985年,习近平到福建工作的第一站是经济特区厦门,担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

  那几年,厦门教育投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迅速增长,但仍存在不少制约因素。

  习近平主持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厦门教育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中的一项最重要的基础工程”,要把教育事业纳入厦门特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加以考虑,根据“大教育”观念,做好教育发展规划。这一规划强调:“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民族(而不单是少数尖子)的素质,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劳动大军。”

  然而这股东风,尚未吹到当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闽东。

  1988年夏到任宁德后,习近平不仅看到了闽东经济的贫困,更看到了教育的贫困。当时教育系统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宁德全区有校舍危房21.67万平方米,建在祠堂、寺庙里的校舍还有23万平方米,课桌椅缺少3万套。

  “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我们不能等经济发展了再来办教育。”习近平率先垂范。

  1989年初夏的一天,正在田里劳作的福安坂中畲族乡大林村党支部书记钟通弟,意外迎来了地委书记习近平。

  村口一间只有两个小窗洞的老土坯房,就是大林小学。全校4个年级47个学生都挤在一间教室里,每节课一个年级只能分到10分钟。唯一的老师是个18岁的女孩,住的房子底下养牛、上面晒地瓜米,房门都没有,就用竹帘挡一挡。学生要读五年级,就得去隔壁村。

  听着钟通弟的介绍,看着孩子们身上破旧的衣衫,习近平神情凝重。

  不久,受习近平委托,挂钩帮扶大林村的宁德军分区政委赵文法一行人肩挑手提,送来各种学习用品。

  习近平还批了6万块钱。这些钱村里用来修了一条路,盖了4间教室和村“两委”办公场所,安装了一台电视机、一部电话。

  那一年,宁德中小学校园的面貌都因一场地委书记亲自部署、直接过问、亲自推动的“三教”(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热爱教育)活动有了显著改观。

  时任宁德地区行署副专员张学清回忆,地委正式出台实施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切实落实领导责任,把是否开展好“三教”活动作为年终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采取地、县、乡共同出资的办法,限期实现农村中小学“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椅”,凡是没有落实好“一无二有”要求的,不准盖新的办公楼、宿舍楼等。

  第二年,“三教”活动继续开展,有效解决了闽东基础教育的突出困难。

  在写于1990年2月的《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一文中,习近平阐述了他“新的教育观”:“它不再是过去那种就教育论教育,而是把教育问题同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

  他认为,在闽东的现实态势下,建设为开放所急需的、为经济发展所急需的软环境,“必定要把人才作为软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因此,“教育问题是绝对不允许‘等一等’的”,必须“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努力实现教育、科技、经济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1990年4月,习近平到任福州市委书记。虽然科技与教育的特点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投入多、周期长,但福州市委、市政府仍把“科教兴市”确定为福州发展战略。习近平强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科技是关键,教育是根本,两者是社会前进和发展的‘两翼’”。

  “离开教育,任何科学技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枯萎干涸、毫无生机。”1994年11月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明确要求,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像抓经济那样抓好教育”“把它提高到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抓紧抓好”。

  在习近平的领导下,福州市人大常委会还出台了全国第一部保护教育用地的法规——《福州市保护城市中学小学幼儿园建设用地若干规定》,以法规形式保护了1000多亩教育用地。法规的出台有效解决了城市开发建设中教育用地被侵占的问题,当时的国家教委也把这一做法批转各地参照执行。

  世纪之交,科教兴国、科教兴省战略日益深入人心。

  2000年8月17日,福建省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省长、省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要求,要把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科教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加快推进科教事业改革与发展;各级各部门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人才培育和引进的新机制,构建福建跨世纪人才新高地。

  教育发展有赖于诸多因素,其中教育投入是关键一环。在习近平的推动下,福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省计委、财政厅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基础教育建设,重点用于补助农村义务教育危房改造,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发展老、少、边、岛地方义务教育等,建立县级政府“三个增长”的资金投入机制。

  2002年9月,习近平参加集美大学庆祝第18个教师节座谈会。集美大学的前身,是爱国侨领陈嘉庚倾力创办的一系列集美专门学校。习近平指出,没有激情是办不好事的,办好教育也是这样。要有一批对办学有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要有一批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的人,要有一批肯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困难和问题的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2002年5月13日午后,福州市东街三牧坊,福州一中西侧门口,几位校领导正等待着习近平的到来。根据安排,当天要现场讨论学校的办学总体建设规划以及新校区建设进度安排。

  地处于此的福州一中,全校36个教学班、1956名在校学生,教学区面积却仅有29亩,硬件条件可谓“螺蛳壳里做道场”。

  时任校长邱德奎回忆,此前学校在市区初步寻找到合适的扩建地址,但省教育厅却建议将新校区放到福州地区大学城。

  这意味着新校区要跨过闽江、跨过当时人烟稀少的南台岛金山片区,扎根在交通不便、服务保障一片空白的闽侯县上街镇。这种落差让一些人难以接受。

  顾虑,在习近平来校调研后打消了不少:

  其一,高中教育是彼时福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扩大高中教育规模、积极发展优质高中刻不容缓。加快福州一中的建设和发展,是发展优质高中、促进福建基础教育事业的需要。